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水果产量丰富,水果成熟季节遇到不利气候影响或运输难题会产生大量烂果、次品果。这些残次果携带杂菌的量大大高于优质水果,极易腐烂变质。由于研究工作不到位及适用技术欠缺,对残次果的加工利用率很低。采用发酵技术可利用残次果,但常规发酵需要对原料实施蒸煮灭菌,一方面能耗高,另一方面难以在短时间对大批残次果进行处置。因此,本研究对无蒸煮发酵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探讨无蒸煮发酵工艺的安全性及酿造优势,以期解决原料需要规模化大批量快速处置的难题,将残次果品变废为宝,为残次水果的加工利用提供新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无蒸煮发酵工艺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无蒸煮发酵工艺,不同原料发酵体系中微生物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细菌总数逐渐减小;酵母菌菌落数表现为迅速升高再降低;醋酸菌及乳酸菌前期繁殖速度快,后期趋于稳定;发酵过程中霉菌、大肠杆菌、放线菌、芽孢菌等有害菌被充分抑制,逐渐消失,不会对发酵体系造成影响;发酵后酒液中主要微生物为酵母菌,含有较少量乳酸菌和醋酸菌,对发酵产品的卫生安全未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少量乳酸菌及醋酸菌可抑制腐败菌的生长。(2)以蒸煮发酵工艺作为参照,采用无处理、破碎加酶、破碎三种无蒸煮发酵工艺发酵果酒,测定所得酒液中的各项指标表明:原料经过蒸煮后发酵所得酒液各项指标略优于无蒸煮发酵工艺;与无处理发酵和破碎发酵工艺相比,破碎加酶发酵工艺在产酒率、酒精度、抗氧化能力方面均具有突出优势;感官评定结果为破碎加酶发酵工艺>蒸煮发酵工艺>破碎发酵工艺>无处理发酵工艺;故选用无蒸煮破碎加酶发酵工艺为本试验酿造工艺。(3)采用破碎加酶发酵工艺发酵李子果酒,对发酵过程中酒度、总酸、可溶性固形物、pH值、总酚、总黄酮、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的变化分析表明:发酵体系的酸度呈现上升趋势,pH值逐渐下降;酒精度前期升高速度较慢,之后快速升高,后期趋于平稳;可溶性固形物不断降低,后期趋于平稳;总酚含量及总黄酮含量表现趋势一致,先升高后略有降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先增强后降低;发酵液的还原能力逐渐增强,前期增强幅度较大,后期维持在一定水平,有小范围波动。(4)采用破碎加酶发酵工艺发酵李子果醋,对发酵过程中酒度、总酸、可溶性固形物、pH值、总酚、总黄酮、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的变化分析表明:发酵体系酸度不断增高;酒精度呈现下降趋势;总酚含量逐渐降低;总黄酮含量波动较大,整体维持在一定水平;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不断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