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问题是国际性社会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十分重视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信教群体较大,且教派众多。我国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很好地团结了广大信教群众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国外宗教势力的恶意渗透和支持等,农村信教群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加之社会环境等造成的原有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导致了群体性宗教群体出现一些被利用于恶意上访、怨恨报复社会的现象,甚至出现了性质恶劣的公共场所暴力事件。通过对影响农村信教群体心理的因素农村信教群体构成、生活状况、信教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现状,尝试创新农村信教群群体心理引导的机制和路径,提高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质量,改善农村信教群体心理状况、生活状况,团结农村信教群体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整篇论文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阐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我国宗教政策。 第三部分是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主要介绍了阜阳市农村信教群体生产生活、宗教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具体分为农村信教群体构成状况、农村信教群体生活状况、农村信教群体宗教信仰状况、农村信教群体心理状况。透过这些状况,可以看出农村信教群体信教的动因和信教的心态,分析出农村信教群体的信教行为需要怎么正确引导,群体中的一部分争取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引导。 第四部分是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主体不清、素质不高,二是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对象不明、了解不深,三是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基础不牢、根基不稳,四是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方式不对、流于形式。针对这些问题作了原因分析,为下一步找寻引导机制和路径打下基础。 第五部分是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机制。主要介绍在强化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的引导者、引导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的协调体系,从而使农村信教群体心理引导形成长期高效的机制,保证农村信教群体的心理引导效果,引导农村信教群体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部分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