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尚书》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元典及现存最早的政治典籍,积累了大量的中国早期王朝统治的政治智慧及经验。而中国政治又是伦理型政治,政治与伦理密不可分。政治的伦理性又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因此《尚书》中的政治文化及政治观念必然具备伦理美的特征。《尚书》中的政治伦理美观念以其哲学观念为基础。《尚书》中蕴含了中国最早的,具有基础性、源头性的哲学观念,如“天道观”、辩证观、物质观、发展观等。早期中华民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书》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元典及现存最早的政治典籍,积累了大量的中国早期王朝统治的政治智慧及经验。而中国政治又是伦理型政治,政治与伦理密不可分。政治的伦理性又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因此《尚书》中的政治文化及政治观念必然具备伦理美的特征。《尚书》中的政治伦理美观念以其哲学观念为基础。《尚书》中蕴含了中国最早的,具有基础性、源头性的哲学观念,如“天道观”、辩证观、物质观、发展观等。早期中华民族以农业为本,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科学意识匮乏,人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发展出了敬重天命的“天道观”。这种观念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确是根植于那个时期的生活实践,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观念。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踏实实践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朴素的辩证观、物质观与发展观。以这样的哲学基础为前提,先秦时期逐渐形成了具有伦理美特征的政治文化,即政治伦理美观念。对《尚书》中的政治伦理美观念进行分析首先就要明确何为政治伦理美,即政治伦理美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中国古典美学中美的内涵是美与善的统一,因而符合伦理美要求的政治观念都是美与善相统一的,体现在《尚书》中就是“中”“和”的理性标准。“中者,天下正道”(《论语集注》),只有合“中”之政才是善政。《大禹谟》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蔡沈在《书经集传序》中写道:“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由此可见,“中”是由尧舜禹至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所遵循并推崇的一种政治观念,在《尚书》政治伦理美观念中起到标杆作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和”是矛盾双方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舜典》中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合“和”之政才是德政,政治之和是政治伦理美的重要体现。“中”“和”为统治者的政治统治提出了伦理美的要求。《尚书》政治伦理美观念是美与善的统一,是外在形式与内在内容的双重满足。政治中包含美的问题,只有美的政治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才是能够帮助人民走向进步的。《尚书》中的政治伦理美观念就是美的政治形式与怀保小民、厚养民生的善的政治内容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德”,创造主体是人。除以上几点外,《尚书》政治伦理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关系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伦理的本质就是关系,具有伦理美性质的关系美同时也就是符合美与善要求的关系。《尚书》是记载上古时期君臣对话文诰的一部著作,其中所涉及到的伦理关系主要是君臣关系与君民关系。以周公为代表的忠臣和以尧舜禹为代表的明君体现出了尽忠尽义的君臣关系,“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体现了相亲相爱的君民关系。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审美理想。极早时期的中国就已经将“天下”纳入自己的审视视野之中,中华民族心怀天下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有源头可循的。天下同一的审美理想以文化意义和政治角度两方面为线索贯穿于整部《尚书》之中。而“礼”“乐”作为政治伦理美的感性形式,它们同样具有美的外在与善的内容相统一的特性。《尚书》中的“礼”可和秩序,可中情感;“乐”能厚人伦,能美教化,能辅政治。《尚书》中的“休”字体现了《尚书》政治伦理美的社会理想。作为《尚书》中的一个独特的美学语汇,“休”字具有伦理美中美与善相统一的独特内涵,极具特色。就其所出现的具体语境来看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的自然自觉,社会关系的各安其位以及人生追求的以休为美三个方面,是形式美与内容善在社会理想这一层次上的结合。《尚书》中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伦理美观念,从根本上确立了儒家传统政治道德哲学的立场与基调。从伦理美的角度出发来对《尚书》中的传统政治文化进行解读,既符合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政治的基础性质,又充分体现了《尚书》中传统政治文化美善合一的伦理美的独特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在提高电网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的评估难度,而静态电压稳定域(static voltage stability region,SVSR)为评估强波动性和随机性下的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电力电子化背景下的电压稳定性分析问题,本文以基于空间切向量的交流系统SVSR超平面近似边界构建方法为基础,实现含电压源型多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门户逐渐开放,传教士来华活动再次活跃起来。他们本着传教的目的融入中国社会,学习中华文化,而促进宗教本土化传播的关键环节就是掌握汉语。为学好汉语并为后来来华传教士提供高效便利的学习工具,传教士们编纂了多部汉语学习辞书,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及其相关词语,其中还涉及中国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内容的阐释,为来华西人学习汉语提供了巨大帮助。通过梳理这一时期传教
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文化等新成果也随之传入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西文明交流碰撞,西方文化的新概念、新语词进入汉语系统,促进了汉语的近现代转型。19世纪到20世纪是汉语新词新义大量峰出的阶段,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编纂的辞书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过渡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传教士辞书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书,在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时期,能够反映出汉语近现代转型的过程。其次,传
词汇是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能熟练准确地使用词汇也是真正掌握该语言的重要标志。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桥梁。就此来说,对外汉语教材中词汇的编排原则、词汇的收录不仅规定着教学内容,体现着教学方法和原则,保证着教学大纲的实施,而且关系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学习的效率,因此,要格外重视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内容。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两种在实际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初级综
上海,堪称中国近百年来最富传奇性的城市,只用了一百多年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使得上海文化总体呈现出丰富、多元、包容的特点,这些特质为文学书写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广阔的写作舞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者为其著书立说。王安忆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她自20世纪80年代的“雯雯系列”、《流逝》,到90年代的《长恨歌》;从新世
孔尚任,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清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诗人。《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徐振贵主编,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收录了他的诗歌作品1646首。这些诗歌中包含古体诗270首,近体诗1370首,词6首。孔尚任古体诗270首,通过归纳韵脚字,发现有27首存在中间换韵现象,有的同一首诗中换韵次数少到两次多达十二次,因此,本文按照换韵后的韵段单独计数,共得出孔尚任古体诗387个韵段。通过和《广
联绵词作为汉语词汇史上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至少在西周中后期的金文中就已出现。先秦至汉魏六朝,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发展而不断增多,联绵词的数量已蔚为大观。自汉代以来,众多学者对于联绵词的收录、训释、语音分析、探源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作为训诂学重要课题之一的汉语词源学得到重视,联绵词的词源分析也成为汉语词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选择联绵词作
由于西方理论传入,二十世纪上半叶小说观念经历了大变革,在中西文化交汇、新旧小说观念并存的大背景下,唐传奇的学术研究与传播自成风貌,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真正确立了唐传奇研究的现代学术范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从传播与接受这两个角度探讨唐传奇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本传播、学术研究与传播以及戏剧电影传播,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五
烟台方言作为胶辽官话的主体和代表,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文章以《汉语方言大词典》(修订本)中的833条烟台方言词作为语料,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共时角度对烟台方言词进行多层面研究。从烟台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音义对应这一层面来看,烟台方言词的音义特征体现在语音特征和意义特征两个方面。从语音特征来看,烟台方言词里有而普通话词里没有的声母包括4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在小说中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它对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金瓶梅词话》是明嘉靖万历年间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古代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西门庆家庭为核心,辐射清河县,乃至整个晚明社会,深刻揭露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贪欲行径。本论文以西门庆府邸为中心,探究《金瓶梅词话》中府邸的空间功能、空间寓意、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