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后台湾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以及全球化的现代性潮流是《现代文学》杂志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脱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平等、自由等现代性价值观念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现代化生产方式生产出了“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现代性时间结构和意识。进步、个人主义、平等、自由、科学等现代性启蒙思想观念渐入人心,而在深层支撑着自由主义的正是以“未来”为动力和价值导向的现代时间意识。近代以来,进化论以科学的面目推进了现代性时间的普世化。 人的自身就是理性与非理性、肉体与精神、社会性和个体性等多种矛盾的聚合地。当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发展了人的理性、社会性、精神的一面时,人的非理性的、感性的、审美的一面就会寻求对现代性社会潮流的一种超越。台湾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在使人理性化的同时又激发了非理性的对自己的反抗。审美时间与现代性时间是对立的。现代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时间意识的建构并非只是对现代性的驯从和认同,反抗和批判是同时存在的。美国经验对他们文化心理结构和小说创作的影响非常明显。 《现代文学》与战后台湾五种现代性文学潮流有莫大的关系。在与它们的对活中或取或舍、或认同或超越,而成就了自己的独特性。现代性左翼乡土文学思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基础,以代表和关爱人民大众的意志和利益来作为其合法性的基石,而整体来看《现代文学》是以个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左翼文学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方法,文学的目的不在文学自身,而在文学之外,而《现代文学》主要信奉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的是文学的独立性,以审美为本体,其创作所显示的主要时间观念则是反现代性时间的。《现代文学》大部分作品所追求的自由与自由主义、左翼文学和右翼文学的自由不处于一个层面上,它的自由观是存在主义的本体论自由。现代性通俗文学思潮也是与台湾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相伴随的,白先勇等人对通俗文学不屑一顾。《现代文学》与现代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具有一致性,但它循着自由主义的价值趋向,将其一些理念推向极致而走向了异途。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将非理性的生命、意志、或本能作为人的本体,在创作方法方面崇尚审美直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就主要倾向而言,《现文》小说对现代主义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认同多于拒斥,而对左翼现代性和右翼现代性文学潮流以及通俗文学潮流则拒斥多于认同。正是在与五种文学潮流的对抗和认同过程中,它在文学思潮的层面上确立了自身思想艺术特征和存在的价值。与中外叙事传统的对话性交流是《现代文学》小说生成的更直接依据之一。它们与中外叙事传统对话性关系是整体的、多层面的。最常见的互文性方式有引用、仿拟、转换和改造等四种基本类型。 只有建立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念基础上的分类方法和标准,才能圆满地解释作品的意义生成的机制、才一能说明小说内容的结合方式等问题。不同的小说类型中,结构要素是不同的。不同的时间向度(比如现在、过去、未来)或不同的时间意识(比如自然时间、进化论时间、存在主义时间、历史时间、心理时间等)也都可以作为结构要素而给语义结构赋“值”。这是从时间意识角度对《现代文学》小说进行分类的理论基础。小说中的时间意识和深层叙述结构,实际是作为中介的作家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向小说的投射。《现代文学》小说的深层叙述结构有两种类型:以某一种时间意识为主构成的深层叙述结构和由相对的两种时间意识组合成的复合式深层叙述结构。前者包括现代性时间型、存在主义时间型、循环时间型、今昔对比型和心理时间型,后者包括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对话式和个人时间与自然时间对话式。 今昔对比型由“现在”与“过去”构成的一种对话关系,由“过去”和“现在”构成的语义轴,明显地将作者的社会理想、审美理想、价值中心寄放到了“过去”,是反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小说。以现代性时间意识为基础的小说,总是首先设定一种欠缺状态与完满状态的对立,小说的叙事动力就是由欠缺或不完满走向完满。“过去”是黑暗的,“未来”是光明的。启蒙主义观念是这类小说的主要内容。循环往复时间具有二重性:更替和重复。“更替”体现了时间的前后转换和因果性时间关系,在小说中则表现为故事、序列的相异以及前后故事、序列的因果联系;而“重复”则表示着前后时间的非因果关系,侧重于时间意义的同一性,在小说中表现为故事、序列的相似性重显。时间的循环往复或轮回是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的统一。这种时间意识实际也就是一种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染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心理时间型小说主要是意识流小说,小说的深层叙述结构遵循心理时间的逻辑。过去、现在和未来交错的意识流自然导致了混乱的文体和朦胧的意义。存在主义时间意识已彻底地将本体论交给了非理性,是彻底地反现代性时间的一种时间意识,以存在主义时间意识为基础建构的小说是彻底地反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小说。时间的三个向度中的每一向度都没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