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缘起于人类追问世界形而上的天性,即人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意义上,哲学的本质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思想驾驭,它揭示的是世界的根源、本质及其意义。因此,哲学的功能应是一种现实的解读而非实证的描述,应是一种思想的建构而非事实的论证,应是一种层次的提升而非行为的规范,应是一种理念的引导而非知识的获取。基于这种对哲学的理解,论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问题进行思考,旨在通过对精神世界问题的研究,来探究人的精神性一面,并尝试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做出自己的一份理解和学理性拓展。总体来说,论文涉及到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相对独立的子课题,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问题、生存方式问题以及精神世界问题。就其相互独立的一面来看,主要指的是三者分别指向不同的领域。一个是经济领域,一个是人的行动领域,一个是人的精神领域。就其具有内在逻辑上的关联来看,主要指的是:在存在论视野中,它们处于这样一种逻辑链条上,即,生存背景――生存活动――精神成果,体现为领域的共在性;而在生成论视野中,它们又构成这样一种逻辑序列,即,生成根源――现实基础――最终结果,体现为过程的层次性。而无论是领域的共在性还是过程的层次性,都表明市场经济、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三者的共同在场,反映到人身上,即是人与世界的共同在场,人是一种“在世之在”。因此,完整理解人的精神世界问题,也就不单单是精神世界一方面,它需要同时观照生存方式的现实和市场经济的背景。而论文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当代我国人的生存方式进行了考察,以作为对精神世界问题深入探究的学理前提和基础。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市场经济就其表层来看是关于“物”的问题,而其深层则是“人”的问题。在“物”的层面,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经济运行形式;在“人”的层面,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私人剩余劳动的交换及其关系的总和,体现为私人之间互换剩余劳动。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是等价交换原则,但仅仅考察和揭示其一般性不足以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为此,论文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及其原则,认为,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的因素在于社会主义公有企业的特殊性,即它内外有别。就其对外而言,公有企业是扩大了的私人的象征。因为,无论是就公有企业之间还是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之间来看,公有企业都是一种独立的市场主体,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即等价交换原则。而就其对内而言,公有企业又是一种社会的象征。因为在其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WP=4>都在法权上拥有生产资料,但在实际上只拥有对劳动的支配权。因此,在企业内部人们之间不存在交换关系,他们唯一的交换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直接交换。在本质上,企业成为不完全的社会的代表。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内部的交换性质不是私人性的,其交换原则也不是等价原则。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之处。依据马克思对交换类型的划分,这种交换本质上应是一种类似人与社会直接进行自由交换的一种交换。然而,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无法达到“自由劳动”的程度,因此它不可能是自由交换。在本质上,它还应属于广义的剩余劳动交换范畴,但同时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剩余劳动交换。基于此,论文认为这种交换是一种介于“剩余劳动交换”和“自由劳动交换”之间的一种交换,是一种过渡状态,可以称之为等量劳动交换。其本质是个人为社会提供多少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社会向个人返还多少劳动,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正如剩余价值占有决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一样,等量劳动交换则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它是一种充分分享经济,是一种民主经济,是一种需要予以监督的经济。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逻辑所在。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逻辑表现出下述两个特征:就人类的角度来看,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中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逻辑对人的要求是,劳动者是主人又是管理者。这就意味着在人的存在中,人本身成为第一性的,物退居其次。社会的发展是人本身的发展,社会发展依靠人。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逻辑来看,劳动者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和发展成果的享有者,社会发展的直接目标和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逻辑来看,监督的实施离不开人,而监督能否真正实现也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逻辑来看,都需要人,离不开人,更是为了人。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中心化”。就个体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趋向“全面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讲,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的发展进一步趋向“全面化”。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的四种“li”得以释放出来,即“利”、“力”、“理”、“立”。“利”,意味着人首先为追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