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怖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建构。它“生产”关于“恐怖主义”的含义和解释框架,它可以“言说”谁是恐怖分子,那些行动是恐怖主义,因此,各方力量总是试图构建“恐怖主义”的言说体系,基于各自意识形态框架,来对现实进行解释,通过“生成”如此“自然认知”来为“道德至上性”背书,并借助于“情感化的事实”力量与恐怖主义进行斗争。 本文认为布什总统的“反恐战争”宣言以及作为美国的前线盟友—巴基斯坦被动拖入在阿富汗对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战争的现实,使得“恐怖主义”问题成为巴基斯坦社会最大的现实关切。最初,巴媒体并没有“制造”强势的媒介叙述—号召大众把“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当作顽固的恐怖分子组织加以看待,相反,媒介甚至成了滋长恐怖分子气焰的温床。尽管针对巴基斯坦平民的恐怖袭击与日俱增,国家没有采取全面的反恐手段打击恐怖主义,很多阻止暴力袭击事件的努力最终都事与愿违,甚至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此外,巴军方也经常被美方指责,在反恐战争中心口不一,究其原因在于巴基斯坦公众对于“反恐战争”的认识是片面而割裂的,直到2015年“反恐”才成为公共议程中的主要话题。正是这种种推诿、拖延、掩饰导致了巴基斯坦受到更大的伤害。 本研究主旨在于,通过分析巴基斯坦政府、军方以及媒体在关于反恐战争的“话语体系”中所使用的“诊断、对策及动机框架”,为理解恐怖主义现象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因为这三方是形塑恐怖主义社会现实建构的主要力量,因此,窥测恐怖主义话语在不同的社会行动者之间是如何变迁的,对于我们理解巴基斯坦社会的恐怖主义议题,特别是政府、军方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框架互动关系至关重要。 本研究中,笔者运用纵向“定量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通过对三方各自的官方社交媒体Facebook上自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连续三年)的数据分析,探讨了巴基斯坦反恐话语构建者在诊断/对策/动机框架下是怎样生成“反恐话语”体系的。 笔者从三方的官方Facebook账户上选取了 900条相关"状态分享"作为"样本目标",每个段落是框架分析的分析单位。在此框架下,样本进行一步被划分为三种框架下的"次级目录",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方力量在反恐战争中各自的"诊断、对策以及动机框架"的历时变迁。因此,本文通过二级编码的设立,经由关键词、短语和比喻的分析来研究诊断/对策/动机框架的次级框架。研究发现,在国家反恐叙事话语中,"安全问题"和日益恶化的法律和治安状况成为主导型"诊断框架"。于是,严厉治安措施的出台被作为巴国应对"恐怖主义"的首要选择。打击恐怖主义的承诺和决心成为政府、军方和新闻媒体的主导动机框架。政府和军方具有极为相似的"诊断框架"。然而,媒体"诊断框架"则与以上两方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还发现,在"对策框架"下,三方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在"动机框架"下,三方表现出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战争撕裂中的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恐怖主义框架解读。该成果可以为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性的思考路径,特别对那些军方主导安全政策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