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的混合沉积中富含大量海相遗迹化石,可识别居住迹、进食迹、觅食迹、爬行迹和停息迹5大类17属,包括居住迹:Arenicolites、Diplocraterion和Skolithos;进食迹:Chondrites、Phycodes、Planolites、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Zoophycos;觅食迹:Cylindrichnus以及Palaeophycus;爬行迹:Cruziana Diplichnites和Monomorphichnus;停息迹:Asterichnus、Lockeia和Rusophycus等,这些遗迹化石分属于5种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分别为:(1)Arenicolites—Diplocraterion遗迹化石组合反映的沉积环境为受波浪影响,食物丰富的潮间带环境;(2)Chondrites—Cruziana遗迹化石组合指示的沉积环境为水体氧气含量略低,水体较浅,水动力条件较弱且生物丰度较大的浅海沉积环境;(3)Zoophycos—Chondrites遗迹化石组合指示环境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的浅水陆棚地区;(4)Rusophycus—Phycode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水动力较弱的近滨环境;(5)Skolithos—Thalassinoides表明该环境沉积速度较快且水动力条件较强的无障壁滨岸的前滨亚相沉积环境。据此建立了龙门山地区泥盆系遗迹化石生活环境分布模式。通过对各遗迹相的遗迹化石进行行为分析,结合沉积环境,进一步解释造迹生物行为模式和沉积环境之间的联系。此外,针对龙门山地区凝缩段以及风暴岩内保存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通过采集围岩样品分析获得的微量元素数据,运用U/Th、Ni/Co、V/Cr以及V/(V+Ni)等手段还原其生存环境的古氧相,用V/Ni还原其古水深,进一步论证其形成环境以及生活习性。此外,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发现的3种类型Zoophycos遗迹化石,与腕足介壳富集层、波痕、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等反映浅水环境的沉积特征共存,表明泥盆纪Zoophycos形成于浅水环境。这一结论,加深了对Zoophycos遗迹相形成环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