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黑芷小说的主体性建构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9294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罗黑芷并不为人所熟知,甚至目前流传的有关他的基本信息都存在错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品也逐渐被淹没。这并不代表罗黑芷没有研究的必要,相反,纵观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其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他以特殊的生活经历为基础,运用独到的思维模式和审美眼光构筑出了自己的特色,其中突出的便是小说中对主体性的建构:一方面,罗黑芷的作品充分发挥了写作对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视人物为玩物;另一方面,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环,罗黑芷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展示了主体力量。可是目前关于罗黑芷的有限研究大多都止步于介绍层面,对其作品挖掘不够细致。基于此,论文便抓住其小说中浓郁的“主体性”特色,分四章进行深入剖析,总体上以作家生平经历为背景,将现存的两本小说集(《春日》和《醉里》)作为重点,并结合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试图论证出罗黑芷小说的特色所在。第一章在研究文献和整合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罗黑芷的生平经历,并就目前流传的错误信息进行讨论和纠正,为后文提供史料基础;在后三章中,论文主要以刘再复的理论为指导,分别论述罗黑芷小说中对创作对象主体性和作家主体性的建构:第二章聚焦在罗黑芷小说中的女性书写上,通过对文本中女性特征突出的心理描写、女性人物由内向外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表现的分析,诠释作为男性作家的罗黑芷突破性别壁垒的独特之处,以及由此赋予给创作对象的主体性。随后论文侧重讨论作家的精神主体性,该章节从作家充满愁绪的现实经历和追求“自由”的创作观念出发,探究罗黑芷相关小说的创作动机,除此之外还深入文本之中剖析作者在具体创作时的情感活动,而这两种内在机制均属于刘再复提出的作家精神主体性的表现。第四章主要针对作家主体性的另一方面即实践主体性,按照刘再复的理论,这一主体性强调在创作技巧上应遵循作家自身的意愿,因而此章节关注作家在体裁上的突破创新,以罗黑芷不拘泥于传统小说创作模式的特点入手,细致阐述小说中弱化情节、注重心理时间、擅用隐喻以及创造意境等写作技巧,这些都使小说向诗歌倾斜,文体界限被打破,进一步展现作家是如何在创作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神经动力学算法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最优控制、压缩感知以及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神经动力学算法的优势在于并行信息处理和硬件的可实现性,被大量国内外学者用于研究优化问题。压缩感知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压缩感知是一种不受Nyquist采样定理制约的信号采样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固定时间稳定的神经动力学算法在非线性投影方程和压缩感知中的应用。(1)针对求解一种广义非线性
蜘蛛丝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受限于蜘蛛极强的领地意识和同类相食的天性,蜘蛛无法像蚕一样进行大规模饲养。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尝试用新的方法来人工仿制出性能接近蜘蛛丝的纤维。其中将蜘蛛丝蛋白基因转至家蚕的体内,以使该蚕种能够吐出含有蜘蛛丝蛋白的新型蚕丝这一方法最具开发潜力。而目前对此类含蜘蛛丝蛋白的新型蚕丝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对其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机械性能。很少有研究者能
近年来,在全球“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市场背景的推动下,以模拟人类视觉实现物体识别、目标跟踪、目标检测等任务的机器视觉技术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其涵盖了军事、医药、工业、航空航天等科学研究领域。其中,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航拍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机器视觉方案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通过无人机和相机的组合可以充分发挥无人机灵活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进而实现即时高效的诸如目标识别、检测等
研究背景近年来,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态势,现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不孕不育症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疾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症不仅对备孕夫妇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也成为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成为解决不孕不育及生殖问题的关键,但随之而来的相关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辅助生殖技术涉及到的安
台湾现代派作家欧阳子的小说集《秋叶》因饱受争议的主题内容而受到关注,作者苦心经营的小说形式却未能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欧阳子着眼于主人公的觉悟历程,使文本贯穿内心意识的流动及主观臆断,同时通过冷静的笔触以求暂时蒙过读者,最终使部分叙述表现出与事件全貌的冲突。这是欧阳子小说的叙事风格,同时也是不可靠叙述的典型特征。欧阳子的小说可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两种模式。在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中,往
林泠作为台湾现代诗坛中重要女诗人之一,同时也被大陆学者古继堂冠以“爱国女诗人”的称号,然而无论在台湾诗坛还是大陆诗坛,她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关于林泠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整体风格的抒情特征以及单一诗作的评价赏析上,少有探讨林泠与国族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从诗人迁台后产生的疏离感入手,以林泠分别于1982年和2003年出版的两本诗集以及诗人早年散落在各个诗刊且未收录于个人诗集的诗歌为对象,分析诗中意象与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60岁左右,且PD的增长速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位居第一。在全球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这一疾病的治疗具有极大的需求,其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紧迫性。PD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其症状不仅有运动障碍,也有非运动症状。近年来,随着PD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PD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为止,PD的病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微孢子虫感染经济昆虫(家蚕、蜜蜂)、水产动物(鱼、虾),会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9个属的17种微孢子虫能感染人类特别是免疫缺陷人群。微孢子的生活史一般分为感染期、增殖期和孢子形成期。微孢子虫具有独特的侵染方式,环境刺激下,孢子被激活,其孢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病原真菌。其宿主范围广泛,几乎能感染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第一种被报道的微孢子虫是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距今已经150多年的历史。其感染家蚕后能够水平传播和经卵垂直传播,导致后代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了蚕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孢子虫的基因组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完成了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
萧伯纳全名乔治·伯纳德·萧(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戏剧家。从五四时期开始,萧伯纳的戏剧作品就受到中国诸多新知识分子的关注,多部作品被相继译入中国。1919年-1949年间,萧伯纳已有15部戏剧作品被译入中国。纵观萧伯纳戏剧在中国的传播,翻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学界对于萧伯纳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却并不系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