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沙地典型人工灌木林细根固碳作用及其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sp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土壤碳库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植被碳归还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两个过程,忽视植物细根凋落物残体作为土壤稳定碳的阶段及其蓄积效应将可能极大的低估其对土壤固碳作用的影响。高寒沙地由于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特点,使其成为我国受荒漠化危害相对严重的区域之一。而大量实践证明植被恢复是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且处于恢复中的退化和沙化土壤通常拥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植被恢复后的人工林固碳能力尚未得到系统研究,特别是细根在植被恢复区土壤固碳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以共和盆地不同生长阶段(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5a幼龄期,12a中龄前期,18a中龄后期,32a成熟期)和不同栽植模式(5a中间锦鸡儿纯林、乌柳Salix cheilophila纯林和中间锦鸡儿乌柳混交林)的典型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芯法、微根管法和埋袋法测定各人工林植被细根的生物量密度、周转率和分解过程,估算其凋落物蓄积效应,并结合林地土壤碳储量和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分析植物细根的固碳作用及其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间锦鸡儿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密度整体随林龄增大而增大,并在成熟期阶段发生了“自疏”现象;细根分布均呈浅根型特征,即50%以上集中于0—45cm土层,而细根分布特征对沙区土壤水分格局的适应性则随林龄增大而提高,在成熟期达到完全一致;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大逐渐提高在深层土壤的周转速率,其中幼龄期和中龄前期在表层土壤(0—30cm)的周转率较高,中龄后期和成熟期在深层(60—120cm)较高;而植被对土壤水的利用策略则同时受细根的分布和周转特征影响,表现为在无自然降水补给时主要利用细根周转较高的土层水分,在降水后则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2)中间锦鸡儿人工林的细根凋落物具有显著的蓄积效应,主要受细根生物量密度和年际凋落量的影响;细根分解初期较快而后期慢(分解95%约需要5.74a—11.85a),分解过程中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碳富集现象;同时,细根的固碳作用随恢复期增长而提高,且可以影响林地土壤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并提高深层土壤的固碳潜力。表现为:恢复期越长的人工林其土壤碳储量越大,且均呈表层土壤的碳储量较高,而深层土壤的固碳潜力较大。(3)各人工林的土壤含水量都处于较低水平(Q10<2)。中间锦鸡儿的土壤碳释放速率呈:幼龄期>中龄前期>成熟期>中龄后期,且同时受土壤碳库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在土壤碳库方面主要与林地表层土壤碳储量(负相关)和深层细根凋落物分解(正相关)相关;在环境因子方面主要受土壤水热条件和自然降雨的影响,表现为:在无自然降雨干扰时主要受上层(0—60cm)土壤温度影响;降雨时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温度敏感性显著升高,并对深层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较强;自然降雨过程对土壤碳释放具有抑制作用,但降雨结束次日会使碳释放速率显著升高(可持续约2—5d),不利于细根和土壤的固碳作用。(4)混交林的土壤固碳能力和对沙区土壤水分格局的适应性都优于纯林,林内两种植物的细根均表现出趋同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密度、空间分布、周转率等),并形成了不同的土壤资源利用层,其细根分布特征在幼龄期即与林地土壤水分格局完全一致;各栽植模式人工林的细根凋落物都存在明显的蓄积效应,其对土壤碳储量的贡献率随恢复期增长而提高,且均呈表层土壤(0—30cm)的固碳量较大;各人工林的土壤碳释放速率表现为:中间锦鸡儿纯林>混交林>乌柳纯林,主要与林地表层土壤的碳储量(负相关)和细根分解(正相关)相关;自然降雨会促进林地的土壤碳释放速率,不利于细根和土壤的固碳作用。本文系统全面的研究了共和盆地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栽植模式人工灌木林的细根特征(空间分布、周转率和分解)及其固碳作用,并深入分析了细根固碳作用与林地土壤碳库的关系,明确了植物细根对高寒沙地土壤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人工林的细根凋落物具有显著的蓄积效应,其固碳作用可以影响林地土壤碳库的时空格局和固碳潜力,而自然降雨会促进细根凋落物和土壤碳库的分解,不利于碳储存。同时,混交模式和长期恢复有利于提高人工灌木林的环境适应性和固碳能力。
其他文献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知道,完全百分之百的"知彼知己"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指挥员有可能根据有限的情报信息百分之百地推导出敌我的情况。比如敌方阵地上有一支宠物猫,我方的推断是能把宠物猫带到前沿阵地的,只能是这个部队的最高长官,宠物猫附近可能有敌人的地下指挥所。越聪明智慧的指挥员,越能根据更少、更有限的情报信息推导出正确结论。所以"知彼知己"
会议
枫香是我国南方的重要造林树种与景观树种,因叶色丰富而备受推崇,近年来枫香新品种选育热情高涨,但与北美枫香已知品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本研究对国内外枫香属的品种信息进行梳理,发现国内的枫香新品种选育工作主要聚焦于叶色变异,叶片呈紫色与红色的新品种最多,故选红色、紫色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黄色和绿色枫香为对照,从细胞结构、代谢水平、基因调控、遗传关系分析其叶色差异的主要原因。‘福禄紫枫’在春夏秋皆
多环芳烃(PAHs)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对人类和动物具有致癌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和毒害作用。研究植物对PAHs的应答机制对于提高植物对PAHs的抗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研究对象集中于草本植物,且植物对PAHs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菲是三环的PAHs,在环境中浓度较高,已成为植物与PAHs互作机制研究的代表。本研究以蒿柳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式,研究不同浓度菲对蒿柳株高及生理的影响。
为实现我国森林多功能经营转变,需在林分这个基本空间单元上,深入理解和定量预测林分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多种服务功能影响并提出多功能管理决策技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环境脆弱、侵蚀严重、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林水矛盾突出,其森林多功能管理需求突出和颇具特色。本研究在作为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的宁夏六盘山区,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于2016-2017年生长季在半湿润的香水河小流域设置了16个固定样地监测生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为杨柳科杨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华北、西北、华中及西南高山地区,俄罗斯远东、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分布。山杨分布广,地理跨度大,但对不同地理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居群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在山杨分布区共收集了32个天然居群的502株样品,采用6个单拷贝核基因位点、3个叶绿体位点及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我国特有的植物种质资源,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兼具观赏、药用和油用价值。然而,常规牡丹品种一年一次开花且花期较短的特性使得牡丹的全年有效观赏期较短,制约了牡丹的商品化应用,因此,培育花期改良的牡丹新品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牡丹品种‘海黄’具有一年二次开花的特性,对研究牡丹二次开花的分子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一年一次开花
氢气以其易制取、清洁环保、高质量能量密度的优势成为了替代传统能源的第一军团,世界各国都在争先开展氢能研究、加大氢能基础建设投入,可以预见氢能会对今后的交通运输领域、能量存储行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氢能相关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是如何进行储存,而低温压缩储氢是其中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氢气泄漏引发的安全事故常会使大众担忧,保障氢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开展深
核桃属较难诱导不定根的经济树种,这限制了核桃优良品种的产业化进程。通过连续嫁接和埋干黄化等复幼措施,可实现成龄植株的复幼,获得的嫩枝插穗同步性高、生根率稳定,且生根速度快,扦插生根率大幅度提高。前期研究发现,复幼处理诱导WOX和SPL转录因子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可能是复幼提高核桃不定根发生能力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转录因子在核桃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体细胞胚是木本植物基因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全球工业的高速发展,全球能源日益短缺。相变储能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相变材料(PCM)在相变过程中的相变潜热来实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有助于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但是PCM在相变过程中存在泄露、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在吸收/释放热量循环期间发生分解,与基体相容性差等缺陷。采用聚合物壁材微/纳米封装PCM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以保持其形状,提高其热交换能力,防
为实现森林植被从单功能向多功能的管理转变,需在不同空间单元上深入刻画和定量分析植被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多功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多功能管理技术。黄土高原环境恶劣、侵蚀严重、干旱少雨、林水矛盾突出,格外需进行林水协调的多功能植被管理。为此,在作为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的宁夏六盘山区,选择了半干旱的叠叠沟小流域内典型坡面上的三种植被(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虎榛子灌丛、天然草地),于2010-2019年生长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