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半导体技术节点的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在40/32nm节点以下,相变存储器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新一代非挥发性存储器,然而目前相变存储器面临着RESET电流过高、热稳定较差、相变速度和数据保持力还有待提高等方面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更小技术节点下(40/32nm),采用体积限制型的相变单元结构必然成为优选的方案,因为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器件的存储密度、降低器件功耗,提高器件的热稳性。为了去除体积限制型沟槽或者圆孔外多余的相变材料,化学机械抛光技术势必被应用相变单元制造的过程中。因此本论文基于12英寸的实验平台,面向相变存储器的关键制造技术,围绕相变材料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的实现以及工艺集成进行了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通过采用稀释后GST2001抛光液,对GST的关键抛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高抛光头压力(>1.4psi)和高转速(>73/70转/分)会使GST的表面质量恶化,但是高的抛光液流量有助于改善表面质量。GST的抛光需要比较温和的工艺参数,如压力1.0 psi,流量500ml/min,转速53/50 rpm的条件下,GST去除速率大于200nm/min,GST/SiO2选择比大于100∶1,抛光后的表面划痕和残留达到最少。 (2)为了避免图形化GST硅片的过抛或抛光不足,本文首次利用GST与电介质材料的光学反射强度的不同,成功开发GST抛光过程中的终点检测技术。在不同的时间段采用相同条件对沟槽结构的GST进行抛光,即使GST去除速率的波动范围小于50%,采用光学信号的终点检测技术仍然能够捕捉到抛光后终止点,且抛光后不同时间内硅片与硅片之间GST高度和SiO2电介质损失的差异都<6nm,蝶形坑<4.5nm。 (3)通过对沟槽结构(70nm线宽)、TiN回蚀沟槽结构(开口36nm线宽)和W回蚀圆孔结构GST(开口直径70nm)的抛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稀释后GST2001抛光液,在10%的过抛量下,抛光后沟槽结构的GST表面较为干净,GST的高度>40nm,SiO2高度>44nm,蝶形坑<5.0nm。采用GSTi1015抛光液,30%的过抛量条件下,TiN回蚀结构GST和电介质的损失小于3nm,表面无划痕和残留。W回蚀圆孔结构GST和电介质的损失小于3.5nm,蝶形坑<2.0nm,圆柱孔表面较为干净,无腐蚀现象发生。 (4)基于弱酸性GST11015抛光液对晶态GST抛光的研究,结果表明晶态GST在30%的过抛量条件下,对于沟槽结构(70nm线宽),抛光后晶态GST的高度>58nm、SiO2电介质的高度>62nm、抛光后蝶形坑小于5.0nm,且沟槽表面无残留和划痕,晶态GST几乎未遭受腐蚀。因此采用弱酸性的GST11015具有较好的抛光效果。针对抛光后的沟槽结构GST热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晶态GST与非晶态GST在两种不同温度在350℃和410℃退火30min,相比与非晶态GST,晶态GST并未出现剥落和空洞,提出了采用晶态GST在后续的集成工艺中具有较好热稳定性。 (5)研究了新型Ti0.4~0.5Sb2Te3(TST)相变材料的抛光,抛光液采用了GST11015。结果显示了抛光后沟槽结构TST和SiO2的高度随着过抛量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即使在高达50%过抛量条件下,二者仍能保持较高的高度(>55nm),但是较大的过抛量会导致蝶形坑的高度增加,因此优选30%过抛量作为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抛光后TST材料表面无划痕和残留,几乎观察不到TST腐蚀现象。对于较窄的沟槽(70nm线宽),抛光后蝶形坑<6.0nm,电介质损失<7.0nm。对于较宽的沟槽(130nm线宽),蝶形坑<13.0nm,电介质损失<8.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