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是货币政策实践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一方面,它可能会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它还可能会反过来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总体效果。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测度和分析,无论是对深入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还是对准确把握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有针对性地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抑或是对控制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现有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相对细致的考察。这些研究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为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认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对于何种经济现象,其特征、成因等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对以上研究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总结还可以发现,有关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研究未能有效兼顾区域经济的个体性、区域经济间的溢出效应与货币政策的总体性。具体而言,这些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对各个区域分别构建独立VAR模型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未能准确处理货币政策、区域经济和总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对货币政策调整过程的刻画不够贴近现实;一方面没有考虑区域经济间的互动关系,忽略了区域经济间的溢出效应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在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研究未有考虑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等制度背景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这些研究主要针对的都是原有以数量型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然而,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货币政策逐步向价格型为主转变的新形势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发生重要变化。相应地,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内在形成机理也可能发生重要变化。针对上述局限,本文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再考察。为此,本文首先借助于能同时兼顾区域经济个体性、区域经济间溢出效应和货币政策总体性的分析框架,对货币政策影响区域经济的最终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而后,本文又进一步结合当前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的现实背景,重点从利率渠道着眼,对新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析。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文在总体层面上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为认识和理解相关现象提供了直观证据,并为下一步对相关现象进行剖析提供了逻辑基础。具体而言,在第3章中,本文采用1996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30个省区市的季度数据,通过构建MCSGVAR模型,分析和比较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不同区域经济活动的动态影响。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使用了省区市实际地区生产总值的季度序列,与使用地区生产总值年度序列和工业增加值等月度序列相比,能够更加全面而灵敏地反映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借助于GVAR方法,考虑了区域经济间的溢出效应,且在构造“连接矩阵”时,使用的是省际贸易数据,与使用省会空间距离相比,更加直接地反映了区域经济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在GVAR模型中引入央行单元并构建MCSGVAR模型,反映了货币政策制定以总体经济状况为依据的特点,对货币政策调整过程的刻画更加贴近现实;在进行动态分析时,使用的是SGIRF,克服了GIRF在冲击识别方面的局限。研究结果显示,各省区市实际经济增长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呈现出相似的趋势特征,但在反应强度上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类似地,各省区市通货膨胀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也表现出趋势上的相似性和程度上的异质性。此外,货币政策冲击对各省区市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并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划分方式吻合。累积来看,在东北和黄河中游地区,货币政策冲击对真实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强;长江中游、北部沿海、大西南和东部沿海地区次之,货币政策冲击对真实产出的影响程度相近;而在南部沿海和大西北地区,货币政策冲击对真实产出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其次,在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和总体把握后,本文又进一步结合当前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现实背景,对新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剖析。为此,本文首先对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对比,并对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进行了梳理,以此确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价格型货币政策在经由利率渠道进行传导时可能出现区域异质性的具体环节。其中,鉴于银行体系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本文重点关注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经由银行体系的传导。而后,针对上述区域异质性形成的可能环节,本文进行了逐一考察。在第4章中,本文对利率传导机制(银行间市场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过程)的区域异质性进行了考察。具体而言,本文利用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在现有数据条件允许范围内分省构建了贷款利率指数,为在省际层面上考察利率传导机制创造了条件;通过面板协整分析、对各省区市的ECM进行SUR估计等方法,分析和比较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向不同省区市银行贷款利率传导的长期效率和短期动态。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的利率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首先,银行间市场利率向不同省区市银行贷款利率传导的长期效率不尽相同。贷款利率指数与3个月Shibor之间的协整系数在不同省区市的取值相对分散,相关假设检验结果也显示,可以强烈拒绝“各省区市协整系数均相等”的原假设。其次,不同省区市利率传导机制的短期动态也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误差修正系数在不同省区市的取值相对分散,根据跨方程参数检验结果,可以强烈拒绝“各省区市误差修正系数均相等”的原假设;另一方面,当银行间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不同省区市银行贷款利率向长期均衡水平的调整速度也不尽相同。由利率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所引发的一个思考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会受什么因素影响?鉴于在银行间市场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过程中,作为中介的金融机构通常会被认为是关键一环,在第5章中,本文又进一步以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行为为切入点,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银行业竞争程度和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等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与利率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结合产业组织理论的有关方法,构建了一个刻画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行为的理论模型,并据此对银行业竞争程度和利率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的区域差异与利率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而后又利用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能够同时解决扰动项组间异方差、截面相关和组内自相关的全面FGLS估计,对利率传导效率与银行业竞争程度和利率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利率传导机制的区域异质性会与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密切相关。在银行业竞争更为激烈、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银行间市场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也会更高,当银行间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会更充分。在对利率传导机制的区域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后,本文还进一步沿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链条将研究视角推进至了银行贷款利率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后续环节。在第6章中,本文结合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房价水平区位分化明显的现实背景,通过分析房价水平在利率政策影响消费支出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考察了消费支出利率敏感性的区域异质性与房价水平区位差异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本文利用2005年至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并进行系统GMM估计,对房价水平和真实利率变动影响人均消费支出的直接效应和交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均消费支出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从而以利率政策为代表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管理方面是具有一定空间的。但是,房价水平的上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实际利率对消费支出的反向作用,从而削弱利率政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效果。在房价水平更高的地区,消费支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也更低。相应地,房价水平的区位差异会与消费支出利率敏感性的区域异质性密切相关,从而也会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形成的一个可能原因。本文在积极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拓展。相关结论可以对现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形成有益补充,同时也可以为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切实满足发展全局需要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