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致敏在无脊椎动物抵御外界病原重复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为无脊椎动物的病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目前发现许多无脊椎动物都存在免疫致敏现象,但其相关的机制研究却十分有限。本研究在检测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重复刺激前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死亡率和体液免疫指标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青蟹血淋巴和肝胰腺的免疫基因进行检测,从中筛选出了一些可能参与青蟹免疫致敏过程的分子,并初步探讨了其在免疫致敏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主要结果如下:经过灭活的副溶血弧菌免疫的青蟹在免疫后168 h再次接受活的副溶血弧菌刺激时,72 h的存活率比未免疫组高20.66%。血清中二次免疫组(HkVp+Vp)的AKP活性在感染初期显著高于初次免疫组(HkVp)和二次对照组(spss+Vp),LYS活性在整个感染期显著高于初次免疫组和二次对照组(除了3 h),但ACP活性在整个感染时期低于二次对照组(spss+Vp),但在6 h和12 h二次免疫组显著高于初次免疫组;肝胰腺中二次免疫组的AKP、ACP和CAT活性在感染初期显著高于初次免疫组(HkVp)和二次对照组(spss+Vp),LYS和T-SOD活性在整个感染时高于二次对照组(spss+Vp),但并无明显差异。通过对比HkVp+Vp组和spss+Vp组血淋巴和肝胰腺的基因定量结果显示:血淋巴中,可能在青蟹免疫致敏过程前期发挥作用的分子有:Dscam、PPAF1、Serine、Hyas、AKP、CAT、SOD、TPx、TNF、MIF、Cactus、ALF3、ALF4、ALF5和ALF6,后期发挥作用的分子有:Cru、LITAF、Pero、Hemo、MyD88、Tube,贯穿整个时期发挥作用的分子有:C-lectin、FREP、i NOS2、Spaetzle;肝胰腺中,可能在青蟹免疫致敏过程前期发挥作用的分子有:Dscam、PPAF1、Serine、Hyas、AKP、CAT、SOD、ALF6、TNF、MIF、Pelle、Spaetzle、Dorsal,后期发挥作用的分子有:LITAF、Pero,贯穿整个时期发挥作用的分子有:C-lectin、Tube、Tpx、Cru、ALF5。综上所述,拟穴青蟹在接受相同弧菌重复刺激时免疫功能增强,说明在拟穴青蟹中存在免疫致敏现象。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无脊椎动物免疫致敏现象的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免疫致敏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