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鲆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我国已开展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在牙鲆鱼苗育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出现高比例的白化病苗种,即有眼侧的局部或全部出现白化现象,而这种体色异常的鱼商品价值低,放流饲养易被敌害捕食。导致白化的因素很多,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饵料的营养构成。本研究对降低牙鲆鱼白化率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牙鲆仔鱼的活饵料——轮虫(Rotifer)和卤虫(Artemia)进行营养强化来达到抑制白化病发生的目的。实验组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中用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鱼油强化的轮虫饲喂仔鱼,而后用鱼油强化的卤虫投喂,同时加入维生素A、维生素D,对轮虫和卤虫进行二次强化,并调整育苗池中的小球藻浓度为70~90万个/ml,轮虫密度为10~11个/ml,卤虫密度为1~2个/ml,使饵料中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满足牙鲆仔稚鱼的需要。通过上述方法,牙鲆鱼苗的白化率可以控制在1~2‰以内,并得到了控制牙鲆鱼苗白化率的新生产工艺,其相关技术水平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本论文还从牙鲆鱼体表色素细胞的发生发展变化和鱼体氨基酸组成方面对牙鲆鱼白化病进行了初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