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葡萄皮原花青素的基本单元(+)-儿茶素为研究对象,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研究模拟体系中(+)-儿茶素-醛类间接缩合反应的影响因素。采用溶剂沉淀法对葡萄皮原花青素分级处理后,探讨了聚合度与抗氧化活性、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条件下,(+)-儿茶素-醛类间接缩合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随着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不同的醛类物质对(+)-儿茶素间接缩合反应有着较大的差别,其反应速率由大至小依次为:乙醛>糠醛>香草醛。通过ESI-MS分析,在负离子模式下,三种体系中均包含多种不同聚合度的聚合物,高达四聚物,进一步证实其反应历程相似。此外,脉冲电场处理(PEF)对(+)-儿茶素-乙醛间接缩合反应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反应速率随着PEF场强的增加而增大,随着pH值增加而减小。PEF处理可显著降低(+)-儿茶素-乙醛间接缩合反应的活化能。40kV/cm场强处理下,可使(+)-儿茶素-乙醛间接缩合反应活化能由41.59kJ/mol降低至28.98kJ/mol。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功率的超声波处理,对(+)-儿茶素-乙醛间接缩合反应体系无加速作用。以(+)-儿茶素-糠醛/乙醛缩合反应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测色仪对色泽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仅醛类物质诱导的原花青素之间缩合反应对色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缩合反应的进行,聚合度不断的增加,两种模拟体系的颜色饱满度迅速上升,糠醛-儿茶素体系显著高于乙醛-儿茶素体系。采用溶剂沉淀法对葡萄皮原花青素进行分级,紫外法和圆二色谱法,证实了分级后葡萄皮原花青素聚合度逐步增大。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聚合度葡萄皮原花青素对DPPH·自由基和亚硝酸钠的清除能力,并与VC、BHT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葡萄皮原花青素对DPPH·自由基和NaNO2清除率与其浓度成正相关,其最大清除率分别为94.61%,92.56%。随着聚合度的增加,其清除能力下降。可能是由于随着聚合度的增加,原花青素分子中的酚羟基在分子内部形成氢键,从而减少了其活性基团。以葡萄皮原花青素和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浊度计法,分别研究蛋白质种类、浓度比、pH值、酒精度值以及聚合度对原花青素和蛋白质结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花青素与不同蛋白质发生聚集的程度不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pH值的变化对原花青素与明胶结合反应影响较大,浊度值随着pH值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pH值在3.5附近时,达到最大值。此外,当pH值>3.0时,浊度值随着酒精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10%附近达到最大值,尤其在pH值为4.0时,浊度值的随着酒精度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当pH值≤3.0时,浊度值的随着酒精度的变化趋势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