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首先在西方文学研究界兴起,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并由文学理论家进一步发展深化进而影响到其它文学相关领域。翻译文学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受到的最引人注目的影响,莫过于“文化翻译”学派的兴起。该派学者主要探讨译文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译文对译入语文化中的文学和文化规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在其多部专著中详细阐述了文化派的翻译思想,提出了“翻译即改写”的观点,认为翻译研究不能仅仅追求语言层面上的“对等”,而应更多地关注其文化和社会等宏观层面上的形成原因,突出译者的作用。他提出,翻译有时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这是正常的,因为翻译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把文学作品从一个文化系统带入到另一个文化系统中,因此译者始终受到多重社会因素的操纵:当时的主流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等等。他据此提出了关于翻译的影响要素理论,即翻译的操纵观。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和“操纵”的观点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勒菲弗尔的理论,以及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勒菲弗尔理论的研究情况、《红楼梦》的译介和翻译研究情况。第三部分分析了该理论对翻译学贡献,如翻译研究从规约性研究向描述性研究的转变,承认了不同译文的存在价值,打破了传统翻译的原文中心说等。同时,也总结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如重要概念的定义过于宽泛、模糊,影响了对翻译的解释力,以及对翻译活动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国内大部分学者在研究勒菲弗尔的操纵和改写时,对其研究的反思和批判过于极端化,这主要是对理论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在理论的应用方面,也有机械化的倾向。本文对之前学者的质疑进行了反思,一一做出了解释,并对勒菲弗尔理论在文本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方法。第四部分,本文利用勒菲弗尔的“操纵”和“改写”的观点,运用前一章提出的新的文本研究方法,对《红楼梦》三个英文全译本进行了深入讨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中的文化意象,对于《红楼梦》的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做到了极大的忠实;与此相对,霍克斯的英文全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则有所不同,认为译文要做到让毫无中国文学背景知识的西方读者明白易懂,因此对原文做了较多的主观改动,使其更加迎合读者的审美趣味。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选取了较少为学者讨论的最早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邦斯尔神父译本——进行文本对比,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理论对不同译作的解释力。邦斯尔神父译本态度极为认真,为了弥补其之前《红楼梦》译本不完整的遗憾,力求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完全对应。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根据以上讨论,作者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对今后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意义在于:首先,深入分析了较少有学者研究的邦斯尔的《红楼梦》译本;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与之前学者仅从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三个方面评价翻译不同,本文从更多方面如语域和译者主体性等都做出了解释,期望能够为今后该理论的应用,以及《红楼梦》翻译研究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