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可以概括为“三高”即发病率高、病死率和致残率高,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的防治对降低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脑血管病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目前已经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the carotid artery intimal—medial thickness,CA-IMT)作为指标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并且前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二者的发生均与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脑梗死后早期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脑供血、挽救脑细胞,为患者赢得生命和良好的生活质量,但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是脑梗死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制约了大面积脑梗死后溶栓治疗的广泛开展。本文通过比较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以及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差异,比较脑梗死和脑出血在发病机制上的异同,试图寻找脑梗死急性期出血性转化的发病机制,为大面积脑梗死后溶栓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发病后24小时内脑CT扫描分为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前者再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以及头颅CT/MRI梗死灶体积大小分为二组:轻型组和重型组;选取同期因非脑血管疾病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使年龄、性别与前述观察组相匹配。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及主要并发症。抽取受检查者发病48小时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胶体金乳胶凝集试验测定血浆D-二聚体;用飞利浦公司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受检者两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取平均值。采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其组间比较采用R×C列联表卡方检验。两样本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当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时,进一步用q检验作两两比较,检验水准取α=0.05,当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轻型脑梗死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5例,占56.3%,女性35例,占43.2%,平均年龄64.01±10.58岁;重型脑梗死组55例,其中男性36例,占65.5%,女性19例,占34.5%,平均年龄63.85±11.49岁;脑出血组23例,其中男性14例,占60.9%,女性9例,占39.1%,平均年龄60.80±9.46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7例,占67.5%,女性13例,占32.5%,平均年龄62.10±10.10岁。在本研究的各组临床资料中,合并肺炎的患者轻型脑梗死组2例,占2.5%,重型脑梗死组3例,占5.5%,脑出血组2例,占8.7%,对照组1例,占2.5%;合并泌尿系感染的患者轻型组1例,占1.3%,重型组4例,占7.3%,出血组1例,占4.3%,对照组3例,占7.5%;无合并褥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D-D水平与IMT值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血浆D-D水平与IMT值比较中发现,急性轻型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与IMT值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急性重型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与IMT值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急性重型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急性轻型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二者的IMT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浆D-D水平与IMT值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将急性轻型脑梗死组与重型脑梗死组合并为急性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血浆D-D水平与IMT值相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组D-D与IM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轻型脑梗死组和重型脑梗死组之间D-D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IM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和脑出血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