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Hybrid手术室(Hybrid Operating Room,HOR)是融合了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技术、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新型手术室,是集诊断、治疗决策、术中操作、术后效果检验于一体的“一站式”诊疗平台。虽然Hybrid手术室这一国际先进平台越来越受到外科医师的青睐,但目前国际上尚缺乏应用Hybrid技术治疗神经血管疾病的优势及其治疗流程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是在回顾Hybrid手术室的3年工作,研究应用Hybrid手术室治疗神经血管疾病的优势,在分析研究各个患者治疗经过的基础上归纳应用Hybrid手术室治疗各常见神经血管疾病的最优诊疗程序,实现治疗流程的优化。方法:回顾2011年3月-2014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Hybrid手术室中开展的相关治疗并归类研究。收集神经外科相关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Hybrid手术室中共进行2399例诊疗,其中神经外科817例,普通外科1145例,心脏外科152例,骨科80例,妇产科60例,其他科室共145例。其中神经外科开展了颅内动脉瘤手术7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37例,椎动脉狭窄治疗59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s)及其他脊髓血管畸形手术21例,眼部异物手术2例,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27例,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术7例,颈内动脉C1-C4段病变治疗181例(颈动脉狭窄治疗168例,颈动脉损伤手术6例,颈动脉体瘤手术3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开通手术4例),其余手术及单纯全脑血管造影、脊髓血管造影307例。我们对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至36个月的持续跟踪随访并在分析各个患者治疗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各病种的最优治疗流程。结果:3例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患者均实现了肿瘤的完全切除及颈内动脉重建,无脑梗死发生,随访期间3例均未出现肿瘤复发,亦无术侧颈内动脉狭窄等并发症;颈动脉闭塞拉栓开通4例,手术成功2例,失败2例;颈动脉损伤6例,颈动脉以及颅内异物完全取出,术后颈内动脉保存完好。随访时间3个月至36个月,平均6个月。以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颅内动脉瘤术后恢复情况,随访69例,失随访7例,其中53例患者m RS 0分,11例患者出现轻度神经系统症状(m RS 1分),3例患者重残(m RS 5分),2例患者死亡(m RS 6分)。Hybrid组造影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期间发生再出血患者较对照组少(P<0.05),Hunt-Hess I-III级患者较对照组的预后明显改善(P<0.05)。对12例SDAVFs患者持续随访3个月至36个月,未见任何SDAVFs复发的迹象。术后无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患者,无重复栓塞或重复手术夹闭患者。治疗效果良好者12例(100%)。手术后患者Aminoff and Logue’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同时我们在充分回顾各个患者治疗经过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各常见神经血管疾病的最优治疗流程。结论:Hybrid治疗是集术前诊断、治疗决策、术中操作及术后效果检验为一体的“一站式”高效疗法。我们已经归纳形成各常见神经血管疾病的最优治疗流程,避免了患者在常规手术室与介入治疗室之间的反复转运,减少了麻醉次数、缩短了麻醉及手术时间,减少辐射暴露。适时术中造影评估血供情况、手术效果,亦可辅助手术定位,缩短术中操作时间。术后血管造影即刻检验手术效果确保手术疗效。颈内动脉C1-C4段病变的Hybrid治疗可以借助实时、多角度、三维影像技术,迅速地明确术中颅内供血以及代偿情况,颈内动脉闭塞开通手术时直视下操作还可以避免栓子和碎片顺血流漂向远端所造成的医源性中风,同时减少颈动脉海绵窦瘘、假性动脉瘤及颅内血管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医源性风险。颅内动脉瘤的Hybrid治疗可利用球囊行载瘤动脉内临时阻断,大大降低了因持续夹持血管造成血管痉挛的几率,避免了颈部切开;Hybrid手术的颅内动脉瘤DSA后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较普通手术明显缩短,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在此期间再出血的风险,从而使部分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SDAVFs的Hybrid治疗还有着更加优越的术中定位技术,为微创手术保驾护航。对于hybrid手术室内进行的血管腔内治疗,一旦出现并发症或意外,可以迅速通过外科手术的手段进行抢救。另外,在Hybrid手术室的空档期我们进行了单纯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有效地避免了资源闲置与资源浪费。同时,我们在总结Hybrid手术室3年中的使用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得出:Hybrid手术室需要有一个多学科精英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创新,不断实现技术创新、装备升级,才能保持Hybrid手术室永远站在世界血管疾病诊疗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