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似乎来去匆匆。可是,它激起的涟漪,不会消失,而是时时波动着,延伸至生活深处,延伸到许多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只能直面发生的一切。 “文化大革命”这一场长达十年的“浩劫”,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动荡与不安,给无数中国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其中,以正值青春的红卫兵与知识青年受害最深。他们是“文革”的主要参与者,更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走过“文革”,无数的人们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是什么酿成了青少年在“文革”期间的种种非同寻常的表现?无疑,他们当时所受的教育难辞其咎。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如今的人们仍应该反思当年的教育,引以为戒,以发展今日之教育。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试图对“文革”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做出历史的、真实的呈现,期望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本论文围绕这一主题,概括了“文革”时期社会与教育状况、“文革”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状况、并重点讨论了能够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等问题。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矛盾之源——“文革”及前社会环境考察。分别从国内外环境、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方面剖析了“文革”爆发的原因、并以事实为基础考察“文革”时期社会现实、重点呈现“文革”时期的教育状况。 第二部分,行为之果——“文革”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谈。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铺陈与归纳,从理念到实践,逐层分析了“文革”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特征:背道而驰的价值观教育理念、缺乏人性的价值观教育根基、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和非常规化的价值观教育实施。 第三部分,痛定思痛——“文革”价值观教育启示谈。通过对“文革”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透析,使我们更能清晰地折射出 20 世纪中后期教育的艰辛历程。但这一研究并非是满足历史的考察,而应当是关注今日之“生活世界”,即从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