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龙溪是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在传播阳明的思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良知”学体系。后世对他的争议也很多,认为他的思想“荡越”出阳明的思想体系,并脱略工夫。本文对龙溪的良知学进行全面考察,探讨了他的思想与阳明思想的关系问题,并试图回答上述的争议,以期给予王龙溪的良知学公正的评价。首先本文对龙溪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思想背景进行了考察,这些为龙溪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四无论”是王龙溪良知学的基石,也是其思想的特色之一。通过对龙溪“四无论”的深入解读,发现“四无论”乃是阳明“四句教”中原有之意,确是阳明含蓄未发的“传心秘藏”。“四无论”揭示出“四句教”中的另一层涵义,龙溪认为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为无善无恶,他将“体用一源,显微一机”思想贯穿于其中,使得心意知物之间呈现出一种直接的体用关系,因而龙溪可谓得阳明思想之真传也。其次再由阳明辞世后龙溪与同门其他弟子对良知学展开相关争论来看,龙溪无外乎强调良知的有无合一、体用一源的思想。龙溪继承了阳明关于良知“有无合一”的特点,在肯定良知至善本性的基础上对良知“无”的层面展开大量的论说,突出了良知无执不滞的品格,弥补了阳明晚年无法对良知“无”的层面进行系统论述的遗憾,因此对良知“无”层面的论述也成为龙溪良知学的侧重点。在突出良知体用一源这一特征时,龙溪主要从良知之未发即已发、即寂即感、知与识之辨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的,充分地表现了良知的体用一源的特点。如果说“四无论”是龙溪良知学的一大创见,那么“见在良知”是龙溪良知学的另一代表性思想。“见在良知”强调良知当下的圆满性与活动性,为成圣提供了可能,但也被认为脱略工夫。事实并非如此,龙溪一方面既肯定“见在良知”的当下具足与圆满性,但他另一方面也承认良知容易在后天经验活动中迷失,所以强调“致良知”工夫的必要性。最后龙溪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先天正心”的工夫论,阳明“诚意”的工夫论是在“意”产生之后做工夫,那么在“意”产生之前是否存在一种工夫呢?通过与“后天诚意”的对比,他提出了“先天正心之学”。“先天正心之学”在先天心体立根,易简省力,相对于“后天诚意之学”具有优越性,它是针对上根人来说一种悟的工夫。由于这种工夫的特殊性,以致一些学者认为他脱略工夫。但“先天正心之学”不仅强调顿悟,也不废弃“渐修”,认为在顿悟的基础上,要把这种“悟”落实到后天的道德实践中,因而他强调“理乘顿悟,事属渐修”。在晚年为了弥补之前过分强调“先天正心之学”的优越性,而忽略了中下根之人。龙溪提出一念之微的工夫论,将“先天正心”与“后天诚意”都收摄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