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至60年代中期,即新中国建国后的“十七年”间(1949-1966),戏曲这一古老艺术样式受到空前重视,政府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展开全国范围内的“戏曲改革”运动,使得戏曲从供娱乐消遣的“把戏”一跃成为新政权推行意识形态的主要承载物。这一运动以其时间之久和力度之大,成为当时引人瞩目的文学事件之一。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戏改”运动在旧剧“改编”、历史剧“新编”、现代戏创作三个题材同时展开。在不同的时段内,主流意识形态重点关注的题材各有不同:1949-1956年,传统旧剧“改编”最受瞩目;1958-1962年,新编历史剧成为重心所在;1963-1966年,现代戏跃为时代新宠。事实上,旧剧、历史剧、现代戏此消彼长的背后,是新政权根据自身意识形态灌输的需求而进行的权衡与选择的过程。作为“戏改”成果的集中展示,1952年和1964年两次全国规模的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可谓盛况空前。然而,轰动的背后,两次大会上参演剧目由传统旧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向京剧革命现代戏一枝独秀的显著变化,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戏改”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在于经过对旧剧“改编”、历史剧“新编”、现代戏创作的尝试与规约,最终选定并确立演绎红色政权合法性、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佳戏曲样式。鉴于此,本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为切入点,以横纵结合的方式,研究“十七年”间新政权在戏曲领域建立自己合法性的探寻过程。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对旧剧“改编”、历史剧“新编”和现代戏“创作”所依据的规则以及具体剧本进行剖析,阐明主流意识形态在三种不同戏曲题材内进行渗透与传播的不同手段与特色,同时,在对三种表述途径的优劣对比中,说明主流意识形态选择戏曲现代戏作为演绎无产阶级国家神话最佳戏曲样式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