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核细胞中的囊泡融合机制是高度保守的,SNARE蛋白是融合蛋白中的重要成员。在神经元的突触囊泡融合过程中,syntaxin-1和SNAP-25作为Q-SNARE,synaptobrevin则作为R-SNARE。当囊泡膜上的synaptobrevin、syntaxin-1和SNAP-25结合在一起时,突触囊泡中的神经递质将释放出来传递给突触后膜。该调控过程极其严谨且复杂,尚未完全清楚。而对神经元细胞的操作较困难,不利于基因和药物的筛选。研究证明酿酒酵母孢子形成过程中的前孢子膜(prospore membrane: PrM)囊泡与神经元突触囊泡具有相似的融合机制。在PrM的囊泡前体上,Sso1和Spo20作为Q-SNARE位于囊泡的一侧,而Snc1/Snc2则作为R-SNARE位于囊泡的另一侧。Sso1,Spo20与Snc1/Snc2分别和人体中的syntaxin-1,SNAP-25及synaptobrevin同源。故PrM的形成过程是研究真核生物囊泡融合机理的一个理想操作模型系统。本论文将神经元中的Q-SNARE syntaxin-1A(sytx1A)及SNAP-25的部分SNARE区域整合到酿酒酵母的PrM形成系统中,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将Sso1的SNARE区域完全替换成sytx1A而构建的重组蛋白无法回补sso1突变的PrM形成缺陷。进一步蛋白重组和突变分析发现Sso1/sytx1A重组蛋白中sytx1A的220位A突变成E后能形成PrM。将Sso1/sytx1A进行点突变A(220)E后成功构建了能在PrM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人源化SNARE(Sso1/sytx1A)重组蛋白。2.对Spo20进行人源化改造,将其第一个SNARE区域中央氨基酸Q之后的氨基酸及第二个SNARE区域第355-397位氨基酸替换成SNAP-25相应肽链,获得了能在PrM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人源化SNARE(Spo20/SNAP-25)重组蛋白。3.进一步对Sso1的E218进行研究,发现该位点突变成其他不同类型氨基酸后对其功能影响不大,该位点的电负性并非囊泡融合过程必须。过量表达Sec1对重组菌株产孢效率无影响,即不影响囊泡融合过程中SNARE复合体组装。在sso1sso2双缺陷型菌株中进行的营养细胞生长实验与产孢分析结果一致,其可用于验证其他重组蛋白及Sso1/sytx1A(SNARE)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对囊泡融合过程的影响,为筛选与sytx1A作用的蛋白或药物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法。也为后续人源化SNARE膜融合系统的构建及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