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两年来,我国制定和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惠企惠民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激发微观经济活力、稳定社会就业、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税收制度法制化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关于减税降费的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宏观减税降费政策的选择与实施方面。然而,对于特定区域内的减税降费政策可能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优惠政策在执行阶段存在的不足,还缺乏案例研究。基于此,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我国制定和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惠企惠民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激发微观经济活力、稳定社会就业、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税收制度法制化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关于减税降费的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宏观减税降费政策的选择与实施方面。然而,对于特定区域内的减税降费政策可能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优惠政策在执行阶段存在的不足,还缺乏案例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税收的职能定位、减税降费的含义以及部分减税降费政策进行梳理,以凯恩斯主义减税理论、供给学派减税理论、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作为其理论依据,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归纳总结整理了H区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现状,多维度分析H区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成效。并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等三种分析方法,同时充分结合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发现H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减税降费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税务机关落实和执行政策力度不够;纳税人政策理解能力和参与度不足;政策执行环境限制政策良好落实。通过上述问题,本文分析出影响H区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了从立法层面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体系;提升税务机关政策执行能力;提高纳税人的参与度和遵从度;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等对策,以期提高H区在执行减税降费政策过程中的效率及公共服务水平。
其他文献
如何合理认定夫妻共同债务,是立法、司法和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理论界深入研究提出设想,实务界结合实际创新裁判规则,但终未达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对于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立法亦不断作出回应。《民法典》在吸收2018年《夫妻债务解释》之精神的基础上,确立了夫妻合意型债务、家庭日常生活型债务、夫妻共同生活与共同生产经营型债务三种类型,并且确立了夫妻间对日常家事所享有的代理权,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譬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疫情和2020年以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同时,也使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面临了不小的考验。虽然,我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规范,对于行政应急权也有相当的一些规范,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行政应急权的运行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行政应急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经济增长面临着动能转换的新课题。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关口,动能转换是让经济重焕生机的必行之举。近年来尽管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其产业发展结构依然存在一定问题,经济新动能动力不足。对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的重庆市而言,亟需通过多种渠道加快动能更替的步伐,以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税收政策对经济运行具有调控的效用。在当前背景下,重庆市必须充分发挥税收政
在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今天,行政协议作为一种柔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集体表决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改,行政协议自此以合法身份进入到可诉行政行为的范畴之中。2019年12月10日,《最高人民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行政协议司法解释》)颁布,对行政协议诉讼作了专门的规定。行政协议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着行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资本跨境投资流动日益频繁,其中个人股东间接转让境内股权的行为十分普遍。个人间接转让股权是指个人在境外持股的公司直接控股境内企业,个人通过转让境外企业的股权导致境内企业的股权也被间接转让。大多个人股东在跨境转让股权后所获得的收入都是十分可观的,而为了规避巨额收益带来的税收义务,不乏少数的个人股东会进行一系列人为的避税安排,从而达到少缴税或者不缴税的目的。这不仅直接损害了国家
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理论对于控股股东权利的规制以及股东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与现阶段公司法以构建控股股东控制权的科学行使为核心的改革目标相契合,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此项制度的缺位导致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案件裁判的不同结果,有损法律的权威性和可预见性。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会议纪要》)中第11条“过度支配与控制”中明确了母子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诉讼目的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目的都包含保护生态环境的公共利益,二者均为法律明文规定的诉讼类型和救济途径。在两种法律制度规定下,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检察机关都可基于同一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基本相同的民事诉讼。但囿于生态环境损害司法保护和救济的法律规范,绝大部分法律规定的内容为原则性的规范指引,而且有关环境损害司法救济的法律条文数量较少,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生态
错误汇款发生后,错误汇款人有权向受领人主张返还汇款并无疑问,但该项返还请求权属于物权性返还请求权还是不当得利债权请求权,关系到错误汇款人的权利是否具有优先性,是否能够对抗受领人之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的强制执行,理论及实务界对此问题争议较大,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值得重视。本文除引言外,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错误汇款类案件司法裁判现状。通过对于错误汇款类案件的检索以及对不同裁判结果的论证部分进行
以上访为手段向政府索要财物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是本文所欲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背后反映着权利行使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这一理论难题。本文认为,应谨慎对待权利行使行为,一般不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学界过去以非法占有目的为切入存在问题,应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入手。本文以典型案例为引,在判断政府是否能成为敲诈勒索罪对象的基础上,对敲诈勒索罪的手段行为的本质作出新的解释,从而对上访索财行为进行刑法定性。全文约两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全社会已然形成失责必问常态化、问责必严法治化的压力型领导人员治理环境,同时也面临着“庸政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权责不一致”等问责难题。基于此,本文在综合现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对监察问责与容错免责展开系统研究。明确容错免责应当是监察问责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分析研究如何在监察问责中对容错免责机制进行系统化构建。并试图以此作为“庸政懒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