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范畴的考察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其中对“德”范畴的研究重视不够,大多没有将“德”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进行论述。本文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对“德”范畴的考察为视角,对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中涌现的主要思想家王阳明、王廷相、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和戴震的“德”论予以系统检索、考辨和研究,并以对“德”范畴的考辨作为切入点,提纲挈领,从一种新的角度展现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脉络。 王阳明即“心”言“德”,将外在的天道内化于人的内心,强调道德主体的克己内省以保证道德情感的真实信诚和道德意志的坚定专一,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需要到事上去磨炼,最后落脚到作为客体的事事物物,在政治上提出重威德、轻威刑的德治主张,强调培养君德的重要,强调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成德”这一原则,提出考德习礼,砥砺切磋的道德教育方法。王廷相以“气”解“德”,提出“动静交养”的道德修养方法和以德为本的治国方针。黄宗羲即“情”言“德”,认为喜、怒、哀、乐四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强调心之修养依靠对“仁义之道”的真诚践履,政治上主张君心自悟,归本德化。顾炎武建立了天人“合德”的道德本体论,他针对现实对儒家道德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发展,提出了知耻、耿介等新的德目,并以一风俗、正人心为当务之急,倡宗法之治。王夫之在用和行上讲“德”,认为“德”是阴阳二气的性情功效,以天道和天德为依据对人道和人之德进行了系统的阐发,探讨和论证了人内在具有的德性的形上根据及其具体内涵,提出了尚志重学、知行并进的德性修养方法,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刑并用,还对君臣之德进行了探讨和论述。颜元以阴阳二气的流行变化来解元、亨、利、贞四德,认为人的内在德性以及一系列外在的人伦道德规范都是四德的结果,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在事物上修德制性”的方法和途径,提倡“躬行实践”,在教育理念中贯彻实学的精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经世济民的“实才实德之士”。戴震认为道德理性应建立在感性欲望合理的满足之上,“遂欲”是人道和天道的内在要求,包含了仁、义、礼、智的“性之德”也必须建立在“遂欲”基础之上,在理欲统一的道德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智、仁、勇的道德修养目标,并据此提出了学问与扩充的修养方法。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德”论思想中,在行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