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明这门古代的学问中,虽然有辩论术、逻辑学和认识论三方面的内容,但是就它的核心来看,则无疑还是属于逻辑学的范畴,属于有效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则的探究。本文即旨在阐明陈那、法称有关有效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则的探究,即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进行义理分析,并将义理分析落实到文献的层面,是本文的根本理念。据此,本文提出了因明研究的六种基本方法,即:一、逻辑刻画的方法;二、义理对勘的方法;三、文本译研的方法;四、比较逻辑的方法;五、哲学诠释的方法;六、历史研究的方法。本文的五章,便是按照前五种方法来撰写,历史研究的方法,则贯穿在本文的所有论述中。通过这六种方法的展示,本文或能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启示。 (一)、第一章:陈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从逻辑刻画的视角看 探讨了陈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说明陈那将推理的有效性建立在论辩双方共同认可的基础上,这就限制了陈那的三支作法只能是最大限度的类比推理,而不成为演绎。这就回应了在国内因明学界长期流行的三支作法的归纳演绎合一说。本章运用逻辑刻画的方法,进一步以“蕴含”概念为依据,界定了演绎、归纳和类比,并刻画了陈那因明中的“不相离性”,指出陈那的三支作法,是凭藉宗有法以外的对象上存在的因法与所立法的不相离性,来类比宗有法上也应有因法与所立法的不相离性。 (二)、第二章:汉传对陈那因明的继承和发展——从义理对勘的视角看 一方面以义理对勘的方法,将《入正理论》的梵本及耆那教徒师子贤的《入正理论释》,与本论的奘译及奘门弟子的注释相比较,来说明汉传因明对陈那因明的继承。另一方面对玄奘的“唯识比量”作一个简要、准确的分析。以说明汉传对陈那因明的发展,主要在于完善了印度本土有关三种比量的理论。 (三)、第三章:法称因明的推理论——从文本译研的视角看 运用文本译研的方法,在《正理滴论》梵本前二品校订和语译的基础上,指出:法称从知识与实在的“相同表征”,保证了推理前提的真实性,从而保证了比量推理的可靠性,这一思路在三类因中被高度概括。法称又从三类因,进一步得出新的因三相规则,变陈那的类比推理为演绎推理,从而发展了陈那因明。就其继承陈那的方面来说,则是深化了陈那因明中的知识论倾向,使比量推理更符合思想活动在把握实在世界的过程中的真实情形。 (四)、第四章:佛教逻辑的特质——从比较逻辑的视角看 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五)、第五章:佛教如何安立言说?——从哲学诠释的视角看 佛教哲学对于言说的态度,决定了她对于推理的态度。推理的问题又与语言的问题密切相关。本章运用哲学诠释的方法,以天台、三论、慈恩三宗的二谛论为依据,建立一个佛教二谛论的宏观的框架,从中考察言说在佛教哲学中如何被赋予相对的实在性,从而为追溯因明与佛教哲学的内在关联,提供一个探讨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