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模态逻辑——基于空词项的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aga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入可能世界概念后,可能导致空词项问题出现,例如,词项“孙悟空”在现实世界无所指,但在可能世界会有所指。包含空词项的推理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这恰是一阶逻辑和以一阶逻辑为基础的模态谓词逻辑的短板。例如,存在概括推理模式在考虑空词项的情况下就会失效。从逻辑角度对空词项进行分析,至少要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进行,经典逻辑在外延方面着墨过重,其处理结果不能使人满意。模态谓词逻辑还有一个大的缺陷是不能通过同一替换律的检验,从而招致了蒯因的大力反对。而模态语境下的同一既关涉对象又关涉对象的指称方式,对象是外延的,而指称方式是内涵的。前者牵涉到所指,后者牵涉到从言模态和从物模态,但是一般模态谓词逻辑所谓的从物、从言模态仅限于一些量词公式,而没有推广到一般模态公式。
  在自由逻辑的基础上加入模态算子可以构成自由模态逻辑。针对一般模态谓词逻辑忽视空词项这一现象,本文在考察有效逻辑推理的时候注意到了空词项这一情况,并结合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的因素给空词项进行技术处理,进而构建了相应的自由模态逻辑系统。我们还从指称、指称方式、存在、从言和从物模态几个角度分析空词项的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的特征。全文吸取了菲汀关于抽象谓词的研究成果和普里斯特关于模态逻辑表列系统的研究成果,在二人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四个自由模态逻辑表列系统。文章整个思路是基于两条线索:一、考察空词项的逻辑特征,为此,构建不同表列系统多角度刻画与空词项相关逻辑推理的规律,使用三种不同的自由语义模型展现指称、指称方式和存在的关系。二、侧重于模态公式的从物、从言之分,通过引入抽象谓词这一工具,把从言、从物模态从量词公式推广到一般模态公式,弥补了一般模态谓词逻辑在这方面的局限性。其中前面一条是主线,后一条是辅线。
  全文首先概述了空词项给经典一阶逻辑和模态谓词逻辑所带来的难题及其自由模态逻辑对该问题的处理思路,并且介绍了一个重要概念即抽象谓词。然后,从如何给包含空词项的公式赋值这个角度,引出了三种语义,分别是正性自由语义,负性自由语义和中性自由语义。结合这三种不同的语义构建了表列系统PFML、NFML和NFL,并证明了相关的元定理。这三个系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包含空词项的逻辑推理的规律。通过抽象谓词,能从模态从言、从物命题角度考察同一难题,从而得出从物替换可以通过同一替换律检验这一结论。其中NFL的中性语义是一种三值语义,为此我们大胆的把一度衍推系统和偏函数语义结合,这拓宽了研究空词项的视角。还从内涵对象这个非主流角度考察了自由模态逻辑的一个正性表列系统PFMLc,它是对前面三个系统的一个补充和对照。最后,讨论了自由模态逻辑的哲学应用,主要驳斥了蒯因对模态逻辑的批判,为模态逻辑合法性的辩护,并从抽象谓词角度提供了同一替换难题的一种解答方案。
  空词项引入逻辑语言当中,使得相关逻辑推理表现出了和经典逻辑不一样的特征。特别是在模态语境下,对内涵概念作出相应的逻辑处理需要吸取自由语义,抽象谓词等理论的合理思想,自由模态逻辑正是这些思想相互融合的一个产物。如果要在内涵条件下对空词项进行逻辑分析,那么自由模态逻辑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其他文献
对马克思早期“社会观”经济哲学视角的研究是基于对马克思早期关于社会思想的系统分析,以呈现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在概念层面上,马克思的“社会观”既不同于政治学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与“政治社会”,也不同于社会学视域中的“群体组织”。它首先是从社会本体论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得以开启之历史根据与历史前提的经济哲学追问;其次,它把历史本体论的维度进行了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视角的历史铺展,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
学位
本文着重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主要思想,并以马尔库塞提出的非压抑性生存方式和爱欲解放的思想观点为切入口,结合我国当前“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着力探讨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如何激活人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和潜能,如何解放人内在感性创造力,如何使人在“不自觉”和“心甘情愿”的状态下去从事工作,使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真心地发自肺腑地喜欢自己的工作,使社会上每个单位部门都欣欣向荣焕发生机,使我
学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及其主要内容。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与凝聚力,要求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政治思想状况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教育大学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大众化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研究艾思奇的哲学思想,总结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涉及艾思奇普及、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和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的意义,并阐述了本文选题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学位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中华民国代替了封建帝国,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分崩离析,中国知识分子置身于价值多元的混乱年代,精神上的漂泊不定使他们普遍寻求皈依,陈独秀正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他深受18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在社会的变迁中,尤其在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省后,他重新审视了科学的内涵。他深感,自然科学虽然权威,但终不能解决困扰他的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
学位
论文《新道学的生死观》,是在作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新道学理论的框架背景中的人类文化具体问题的专门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从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生死问题入手,通过对古今中外生死理论核心部分的再梳理,力图为人们提供从内在的生命体验之视角所确立的一种科学睿智的生死观,这一生死观对如何真正确立认识生死的科学方法、正确认识生命以及生死的过程、准确把握死亡的巨大人生价值、理解超越生死的历史演进等具有参考价值和
学位
新思维或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新知遭到已有理论的束缚而产生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新理论在经过原有逻辑体系的制约与事物实际情况的冲突矛盾之后才能突破发展。新的理论无法适用原有逻辑思维框架时,我们就要重新构建它。对此,恩格斯是这样认为的:“一个新的事实被察觉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点为基础。”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学位
本文试图将戴震思想作出系统性的梳理,在“自然与必然”这一主题下探讨其治学门径、天道观和人性论。  既往对戴震的研究主要循两条线索进行:按照理学的线索,戴震被理解为从理学脱胎而来的反理学者;依照启蒙的线索,戴震被视为科学先驱与情欲主义者。然而,在这两条线索下,其思想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都无法得到彰显。戴震的思想方法与主题需要在其文本中得到重新梳理。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致力于在经典研究中重塑时代价值,戴震
学位
《乐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历来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对音乐思想有着最综合论述的经典著作。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乐记》中包含的各方面观点,主要的有“动静说”“理欲说”“性情说”“天人感应说”“和谐说”“音乐社会学思想”“提倡德音说”“礼乐观”“音乐修身观”“音乐宇宙观”等。然而汉字在历史变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意义的变化和丢失,它作为思想单元,若不能阐发清晰,必然对《乐记》思想的深入理解形成极大的障碍,
学位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持续改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所置身的物质世界,也带来了技术风险与诸多社会问题,与人类价值发生着深刻的冲突,造成了科学-社会关系的局部紧张。公众参与科技事务(Public Engagement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PEST)被认为对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整合、公民社会的成长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