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报告1例棘状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病理和真菌学特点。
2.探讨真皮毛孢子菌和棘状外瓶霉的小鼠致病性。
[方法]
1.棘状外瓶霉的真菌学检查取皮损作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明胶液化试验、温度试验和体外药敏试验。
2.真皮毛孢子菌和棘状外瓶霉的致病性动物实验BALB/c小鼠随机分为免疫抑制组和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组小鼠在接种菌悬液前4d、1d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接种前1 d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 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两组小鼠用擦皮、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法接种真皮毛孢子菌和棘状外瓶霉,分别对皮损和内脏进行真菌逆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并测定肾组织载菌量。
[结果]
1.棘状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病理和真菌学特点27岁女性发生右下肢结节、溃疡6个月,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2年。皮损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分支、分隔链状菌丝和孢子,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棕黄色菌丝、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深绿色绒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分支、分隔菌丝和棘状环痕孢梗,DNA序列分析属于棘状外瓶霉。菌株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39℃环境下生长,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敏感。患者在确诊后未予抗真菌治疗,自动出院后半年死亡。
2.真皮毛孢子菌的小鼠致病性(1)擦皮组:接种后3 d免疫抑制组与对照组皮肤局部均出现红肿、糜烂、结痂。免疫抑制组小鼠的皮损最大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皮损逆培养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皮下注射组:接种后3 d免疫抑制组与对照组皮肤局部均出现丘疹、结节、脓肿、溃疡。免疫抑制组小鼠的皮损最大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皮损逆培养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静脉注射组:正常对照组小鼠在观察期内无死亡,而免疫抑制大剂量(2×107个孢子)、小剂量(2×106个孢子)接种组死亡率分别为100%、70%。免疫抑制组心、肺、肝、脾、肾逆培养阳性率及肾组织载菌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
3.棘状外瓶霉的小鼠致病性(1)皮下注射组:免疫抑制组在接种后6 d出现皮下结节,2周发生脓肿、溃疡;正常对照组在接种后6 d出现红斑,2周内皮损愈合。免疫抑制组皮损培养和病理检查阳性,而正常对照组仅有1只在接种后7 d培养阳性。
(2)静脉注射组:免疫抑制组小鼠接种后3 d全部死亡,内脏逆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阳性。正常对照组小鼠存活,内脏逆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阴性。
[结论]
1.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基因鉴定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动物实验显示棘状外瓶霉致病性与免疫抑制有关。
2.擦皮和皮下注射法接种真皮毛孢子菌可建立BALB/c小鼠皮肤感染模型,而静脉注射法可建立小鼠播散性感染模型。真皮毛孢子菌感染与宿主免疫状态及接种菌量有关。免疫抑制小鼠对真皮毛孢子菌易感,且感染程度较重。接种菌量越大,小鼠死亡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