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苯尼考对杂色鲍细菌性疾病防治及其药动学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iori1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苯尼考是一种新型、广谱氯霉素类合成抗菌药,为甲砜霉素的单氟衍生物,对多种鱼类病原菌表现出良好抗菌效果。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1)测定氟苯尼考对杂色鲍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对鲍组织的病理损害,推算其安全浓度;(2)测定氟苯尼考对几种常见海洋致病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3)测定氟苯尼考药浴治疗由气味黄杆菌感染所致杂色鲍脓疱病的疗效;(4)通过肌注给药方式检测氟苯尼考在杂色鲍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计算相关药代参数。通过这些相关研究的结果为氟苯尼考在鲍类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在氟苯尼考对杂色鲍稚鲍的急性毒性作用和组织毒理学研究中,氟苯尼考对稚鲍的安全浓度由96hLC50推算为20.89mg/L。稚鲍急性中毒临床症状表现为分泌大量黏液,附着力弱,内脏团膨大,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呈麻痹状。组织切片观察稚鲍消化腺和肾脏损伤严重,多种分泌腺组织细胞分泌亢进,其他器官则未见明显病变。随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增加,消化腺中消化细胞空泡化,并与嗜碱性胰腺细胞逐渐从基膜脱落解体,管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断裂,呈弥散状广泛坏死。肾上皮细胞萎缩,并与基膜分离,腔体变小,微绒毛脱落,严重的肾上皮细胞融合,核解体消失。   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氟苯尼考等四种抗菌药对六种常见海洋致病弧菌的最小(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低)杀菌浓度(MBC)。MIC测试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对六株弧菌的MIC值范围为2~4μg/ml,氯霉素为1~32μg/ml,土霉素为4~128μg/ml,恩诺沙星为0.125~1μg/ml;对多数弧菌氟苯尼考与氯霉素的抗菌活性相似。   研究氟苯尼考在健康杂色鲍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时,采用肌肉注射给药和药浴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单次肌注及药浴后杂色鲍血淋巴、肌肉中的药物浓度。色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已知硬骨鱼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CYP19基因序列设计两套嵌套简并引物,用巢式PCR扩增并克隆出了两种泥鳅的CYP19a和CYP19b的DNA片段。其中,泥鳅CYP19a片段和大鳞副泥鳅C
黄鳍鲷是常见的高档经济鱼类。具有适应性强、杂食性等特点,是增养殖的优良种类,为我国南方沿海池塘和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本文采用酶学及分析化学的研究技术,对黄鳍鲷消化酶的
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构建草鱼烂鳃病、赤皮病和肠炎病的病原菌融合子。应用多种经典检测方法对融合子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抗原性和DNA同源性展开深入研究,
该文通过在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尺度为90m×6m×3m的试验水池内进行模型试验,以目前使用较多的圆柱形网箱为研究对象,网箱规格为50 m×8 m,沉力分别设置为960kgf、800kgf、672k
基础饲料中添加七种β-葡聚糖产品(以下简称B1-B7),B1-B6的添加量为0.075%,B7的添加量为0.200%,饲养凡纳滨对虾虾苗(体重0.062±0.007g)33d,测定其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及非
该文根据2003年7~11月份现场调查的生产统计数据与海况数据及1995~2001年7~11月份东太平洋表层及中深层历史水温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数理统计分析模型方法对东太平
该实验在沙蚕闭合循环式养殖系统中设置了962条/m和641条/m两个密度组,每组两个平行,分别记为A、A和B、B.实验测定了养殖期间(共53天)系统中水化学因子NH-N,NO-N,NO-N和DO的
该文包括锯缘青蟹Sox基因HMG-box的克隆和表达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参照人SRY基因HMG-box保守区的序列设计一对兼并引物,采用PCR技术以雌、雄锯缘青蟹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
本文综述了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从19世纪初的发现到本世纪初的研究简况。国外对该系统的研究虽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仍还存在许多未知问题;国内对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研究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