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传统和现代媒体行业,对中国问题及中国形象的报道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作为西方媒体行业里程碑式的标志性刊物,《经济学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讽刺、条理和立场化的写作风格吸引着数量可观的受众群体。这样一份西方的主流媒体,在当前形势下,必然毫不例外地将“中国问题”报道和国家相关国际形象的描绘凸显为主题中国专栏的开放便是最为显著的标志。然而,在报道与写作过程中,由于在新闻报道中的场域和对舆情分析的差异性,相较于国内相关媒体与刊物,西方媒体的呈现视角和方法都表现出与前者迥然的差异。因此,如何准确分析与解读这些不同视角下的差异(更多是负面),从而客观地去认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问题及国家形象“,并从中得到经验与反思,汲取经验,并以善意沟通的路径更加客观和公正的向西方人阐述中国观点,传播中国形象,《经济学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西方媒体的明窗,也为我们多角度发现中国问题,解读中国形象构建了反馈的机制。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确立了研究的对象、方法与路径:选取了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为期12个月的《经济学人》印刷版杂志作为分析样本,的中国专栏和其它专栏内中国相关文章进行了认真研读和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扎根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阅读和分析法,数理分析以及质性分析为基本方法,并辅以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对文章样本进行研究与分析。文章将通过六个部分对《经济学人》进行研究与相关分析。第一章是绪论相关部分,分析当前世界范围内媒体刊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国内与国外所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与整合,这为论文的撰写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第二章为《经济学人》相关背景知识,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部分构成的简述,为后文的章节划分给出脉络和架构;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文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这两个章节分别对《经济学人》中国专栏内的相关文章以及其它专栏和版块内与中国相关的文章以话题的形式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并就样本所选取的文章内容进行了立场化分析与解读;第五章为相关话题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通过对不同专栏内的话题分类,分析《经济学人》在在中国相关话题上的报道内容分布,报道倾向,报道方式和写作特点等细节进行分析,对其产生的结果做出分析与判断;第六部分为结语,通过文章的综合框架写作与分析,对《经济学人》中国相关报道研究产生清晰的认识,并对其做出预期和相关建议。此外,文章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首先,在样本时间选取方面做到了与时俱进。往期关于该杂志的研究样本多来源于2003至2012年之间,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关样本的时间区间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产生了脱节。相较于之前的形式,对于当时样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最新的样本选取成为对《经济学人》研究的不二选择;其次,在样本的类别选区方面做到了全面化。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在样本选取方面多集中于个别专栏或者封面的研究,缺乏对该杂志内容相对全面和系统得分析。本文则将样本区间的选取扩大至《经济学人》各个专栏的中国相关话题研究,这样第一弥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更好地将原有研究和当前研究进行了优势互补;再次,通过话题的分类形式将杂志样本各个专栏内文章进行分类。之前的研究多以英文的文字解读和专栏的中文文字划分为依据,而话题性讨论还处于起步阶段,故通过话题性研究对于研究《经济学人》来说,具有现实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通过对西方媒体报道在意识形态和立场的解读,我们必须对它们的报道有理性的认知和换位思考的定力,方能客观地了解世界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在此基础之上,对《经济学人》写作与报道的相关问题所反映出的不同视角和立场观点做出总结与归纳,对其提出解决方法与建议,并为中西媒体在舆情分析和不同视角上的差异做出分析与解读,无论是对于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和读者自身,都有着诸多贡献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