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作者自我”(“writer identity”)的体现。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来源于:Triandis(1995)关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及Markus and Kitayama(1991)“自我独立观/自我互依观”,及杨国枢(2004)的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关系取向”观点。目的是探讨中国这种集体主义取向,自我互依取向,和关系取向如何体现在语言中,并如何影响中国学生看待自己和读者的关系。人称代词“我”及其变异形式之一“你”作为作者自我的显性和隐性标记,是本文考察的对象。 在语料库研究基础上,借鉴Kuo(1999)篇章功能和语意所指的研究,作者对这两个代词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语料来自三方面:“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桂诗春,杨惠中,2003)中英语专业大三大四学生30篇有关“安乐死”的英语议论文;网上下载的30篇英语母语作者对同一问题的相关评论文:50篇中文专业大一学生写的有关“安乐死”的汉语议论文(以参照中文中作者自我的体现)。 研究表明:英语母语作者比中国学生明显更多(约4:1)使用“我”;同时,中国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与看法时,通常省去“我”以此把观点扩大为“大家”公认的常识常理。同时,他们极少(13.41%)用“你”单指读者,而更多(82.93%)指代“你”和“我”,即读者和作者,以假定相互高度统一。 这表明在西方主要提倡多用“我”,多表达“个人化”观点时,中国学生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倾向于把自己或别人的观点“集体化”,从而抹杀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一切归公”。这在西方看来是不对自己的话负责,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剽窃),以主观假想代替客观事实的坏习惯。这种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的“自我模糊”和“我即是大众”的“集体化声音”对理解和促进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