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区域网管理系统的研究--利用存储区域网实现增强的备份系统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据化,尤其是近几年来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商业信息,基于因特网的信息资源和电子商务数据的增长,导致数据类型的根本改变,音频、视频和图像数据目前已经逐渐与传统的文本和数字数据合成一体。存储容量的急剧膨胀,对存储服务器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其次是数据持续时间的增加。今天,Internet使网络数据必须保证每天24小时、每周7天、每年365天处于可获得状态。最后,对数据存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的多样化、地理上的分散性、对重要数据的保护等等,都对数据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存储系统(DAS)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存储系统高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新的存储系统SAN便应运而生。存储区域网(SAN)的硬件包括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各种Server组成。一般使用硬件冗余,raid以及热备份等技术提高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它以磁盘阵列为存储介质,具有高容量、可扩展等特点。可以满足目前企业级的数据存储要求。被银行,IDC,ISP等大量行业使用。 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存储技术将成为令人瞩目的一个研究领域和产品市场。越来越大的数据量要求存储设备可以提供快速访问、动态更新及动态调整存储性能的能力。对存储设备的安全可靠、可扩展、高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利用存储区域网,可以满足以上对存储的要求。本人在从1999年开始的三年时间内,参与了存储区域网相关的技术的研究和相应软件设计和编码,并担任一定的研究和软件开发方面的组织工作。加深了对该领域的了解和认识。尤其在利用存储区域网如何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增强数据的备份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通过对目前数据管理现状的分析,揭示了数据管理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归纳了各种应用对数据管理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备份系统的设计。 结合目前存储区域网发展的现状,阐述了存储区域网的设计和构筑。另外,枚举了在存储区域网上发展的软件的类型和发展趋势,结合我们设计完成的存储区域网管理软件,阐述了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存储区域网可以提供更高网络带宽和I/O性能,合理利用这些高性能,可以设计高性能的备份系统,通过对备份系统发展历史的研究,定性地分析了利用存储区域网的备份系统的优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网络备份环境下备份系统的分析公式。 在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克服了很多理论或技术实现上的难题,在此做一总结,希望对广大同行的设计和实现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该文在对地理数据共享方法、CORBA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结合构件开发技术和OpenGIS的CORBA规范,给出了基于CORBA的开放式构件GIS系统模型,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最后设
在当今社会,由于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数字媒体作品在网络上的发表以及传播活动中来,同时,数字媒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图像、音频、视
该文采用了一种分布式的网络入侵检测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分布性和可扩展性,并重点讨论了基于主机部分的实现.它将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集
该文首先介绍了遗传算法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标准形式遗传算法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分别分析了一点交叉、两点交叉、均匀交叉,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劣势的原因.接下来,重点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INTERNET/INTRANET的信息发布和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对一个组织或企业来说,如何集成现有的、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种数据源,以实现统一的信息发布和信息共
在数据挖掘技术中,聚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它的任务是基于对象的属性(维)值寻找识别为同类的组.聚类技术广泛地应用在统计学、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领域中.该文在分析各种经
当前,企业需要将电子商务、ERP、供应链等系统进行整合,应用系统集成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个:跨平台的资源的利用,应用的快速重构,数据交换.该文从ERP和电子商务的研究项目的
该文以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处理流程为线索,详细地讨论了指纹识别系统及其若干处理算法,并重点讨论了指纹预处理的设计与实现.该文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是集活体指纹录入与识别
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COM/DCOM/COM+的分布式对象技术原理,重点阐述了COM的线程模型、通讯协议和安全机制,给出了基于COM的软构件复用的形式化模型。详尽讨论了分布式系统中的负载
论文从以格语法表示为基础的日语分析结果出发,讨论汉语生成问题.在863日汉翻译系统从实验走向实用的背景下,论文对现有的日汉翻译系统中从中间分析结果到汉语生成部分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