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均衡使追赶与跨越成为被关注的重要话题。20世纪中期,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崛起验证了Gerschenkron(1962)的相对后发优势理论。随着体制变革与对外开放,中国企业在30多年时间内实现了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追赶,然而中国企业追赶的过程和轨迹却和Gershenkron的相对后发优势理论不完全一致,现有的企业资源观理论(Resources Based View)和企业能力理论(Enterprise Capability Theory)对中国企业的追赶现象也没有得到完全令人满意的解答。 特别地,中国企业的技术追赶是根植于中国特有的情景开展的,和新兴工业国的后发企业及早期西方发达国家的后进企业不同,中国本土情景的技术体制多样、市场多层次和转型经济特殊;另一方面,转型经济背景下来自市场和非市场的制度变革与企业行为之间存在大量互动,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来适应和选择环境。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特异性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广泛共识,然而对于后发情境下,企业的技术能力如何对其技术追赶模式产生影响,尤其是技术能力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及这种匹配关系如何作用于技术追赶绩效,现有的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关注非常不足。 本文以全球制造网络中的中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围绕“企业的技术能力(特异性资源)与技术环境的匹配关系如何提升企业的技术追赶绩效”这一基本研究问题,构建了技术能力、技术环境、技术追赶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逐层深入探索了以下相关的三个子研究问题: (1)企业的技术能力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匹配对后发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 (2)不同的网络组织下这种影响机制如何发生作用? (3)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动态技术环境如何共演? 本文通过以下三个子研究,解决上述研究问题。 (1)子研究一:后发追赶是一个随着行业和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不断演变的过程。子研究问题一,通过利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企业技术能力、技术环境与所嵌入的企业网络的共演过程,拟构建企业技术能力、技术环境与技术追赶绩效的概念模型和理论框架。 (2)子研究二:在子研究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环境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影响的研究框架以及有关研究假设,通过对205家中国制造企业发放问卷调查,然后综合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构建了技术能力与技术环境的匹配对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 (3)子研究三:在子研究二的基础上,引入网络中心度、网络关系强度两个维度的调节变量,考察不同情境下技术能力与技术环境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对205家中国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综合运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调节效应进行验证与修正。 通过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的模块化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环境的匹配共同作用于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绩效。具体来讲,模块化能力与创新独占性呈现良好的匹配,对促进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集成创新能力与技术累积性契合良好,能正向促进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 (3)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关系强度在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环境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作用存在着调节效应,具体来讲,网络中心性对集成创新能力与技术累积性的匹配起正向调节作用;网络关系强度对集成创新能力与技术累积性的匹配有着负向调节效应。 本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1)基于案例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环境匹配的具体演化过程、路径,总结提炼出了后发追赶情境下中国企业的三种主要追赶模式,这些对于企业根据外部技术环境特征与内部技术能力因素构建相应的技术追赶模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深入剖析了企业技术能力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本质过程,理论上提出后发企业的技术能力可以分为:模块化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并实证检验了模块化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与技术环境的契合对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影响。 (3)理论上探索并实证检验了企业网络对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环境的匹配对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