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审美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诗》教是其审美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具体体现,但儒家《诗》教研究,长期以来被局限于孔子《诗》教的政教性,尤其自两汉以来儒家《诗》教被统治阶级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使得先秦儒家《诗》教更多是被作为统治阶级卫道工具而研究的。汉代《四家诗》对《诗》教的阐释具有着御用文化的鲜明特征,并将《诗》教转向以《诗经》解读为核心的合政治教化目的的诗学理论,这与先秦儒家学派的以“教”为核心的合人格教育为目的的《诗》教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先秦诗史看,先秦儒家《诗》教包含着歌诗、用诗、教诗等具体的《诗》教行为和言诗、论诗的《诗》教思想。因此研究儒家《诗》教需分清其作为教育实践理论与诗歌理论两个层面,前者为宗,后者为文艺理论兴起后的阐释、抽象概括,只有如此才更有利于还原儒家《诗》教的本来面目,减少不必要学术争论。从美育角度看,以人为审美对象是人类最初的重要审美形式,人类的自我审美是自我关照与价值的确认,更是社会文明进步所需。先秦儒家《诗》教包含着伦理道德与审美趣味培育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美学在其经济基础发生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开放的文化环境影响下,面临重构与新生的问题,大众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等审美意识的苏醒,使得传统理性美学、伦理价值美学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人”这一基本层次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及其内在要素予以清理,从而为当代中国美育的重构与文化建设提供理论的支持,使得中国当代美育发育于母体文化,并得以繁衍、发扬,有效地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审美经验。先秦儒家《诗》教是中国文化重要母体,其包孕着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美学、教育、文学等多种因子,因此可以从多个视角去抽取现世所需要的文化智慧,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思想为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具有着启蒙的价值,对于研究先秦社会的各种文化制度具有奠基的意义。《诗》教所蕴含的审美教育思想为后世解释中国传统文学与教育的思想的渊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智慧。《诗经》是记录中国先秦社会生活真实的历史文献,其反映的先秦文化涉及面广,从黎民百姓到王公贵族,《诗》教选择其作为教材是《诗》本身形式与内容之美与先秦社会礼乐文化相通,因此通过对先秦儒家《诗》教审美教育思想研究,既是对先秦社会文化基本特征的概括,对儒家审美思想的归纳,也对于理解《诗经》在先秦社会的意义具有参考价值,为梳理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脉络奠定基础,尤其为建设当代审美文化提供了历史实践经验。先秦社会儒家以《诗》教的形式介入人生、社会、政治,并以审美的方式改善人性情,培育人之价值理性,消解“天人合一”向“天人相分”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分离矛盾,克制逐步兴起的“五色”之快感。这一审美思想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确立了审美价值导向,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审美经验。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美学原理阐释相结合的方法,透视先秦社会《诗》教审美思想、先秦社会生活美学的基本特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看待先秦《诗》教审美思想的流变与影响,在结合当代审美文化理解先秦《诗》教审美思想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之思想分析古仁人美育思想。论文中文献资料是推进和演绎论点的主要基石。本文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儒家《诗》教的特点与内在本质与原理,涉及到文艺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本文主要内容构成: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论文选题的价值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本论题研究的现状、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及论文的写作结构。第一章介绍了儒家《诗》教审美思想的形成。该章中论文主要观点为:先秦社会的礼乐文化是《诗》教审美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诗》教是礼乐文化的具体实践过程,先秦儒家《诗》教具有着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愿望;“礼”是《诗》教普及、渗透的审美价值;宗法制文明是礼教化诗歌的现实基础,《诗》教具有着凝聚家族,国家的审美功能;《诗经》之音乐美、“天人相和”意象美、之含蓄美为《诗》教提供了自由审美的空间,也为儒家渗透其价值观提供了素材。儒家《诗》教审美思想体现于采诗、献诗与《诗》教审美动机之中,表现出其“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诗》教体现了“中正平和”,“尚文与尚用”等审美思想。第二章归纳与概括了孔子《诗》教审美思想:本章主要观点为:孔子《诗》教审美价值取向是以“中庸之道”的哲学判断为前提,以“仁”为审美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诗》教审美思想构成与层次包括了自然、社会、自我相统一的审美动机,“温柔敦厚”体现了孔子情理统一的中和审美思想;“思无邪”之是孔子审美的现实目的;“兴、观、群、怨”构成了孔子《诗》教审美的本体。第三章概括了孟子《诗》教审美思想是以“充实之为美”为总纲。主要分论点为:孟子《诗》教审美思想是建立在“向善之性”的人性论基础上;“仁义”的人格本体是孟子审美追求;以“诗”育“善”是孟子《诗》教审美的基本目的:“知言养气”是孟子的审美实践;“知人论世”是求“是”美学的体现;“以意逆志”体现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实用审美倾向。第四章概括了荀子《诗》教审美思想基本特征。主要观点为:“性恶论”是荀子《诗》教审美思想展开的前提;荀子与《诗经》密切的关系;荀子“隆礼义而杀诗书”与“诗者,中声之所止”、“诗言其志”审美思想的基本内涵:荀子“引诗”具有“化性起伪”的目的;以“诗”论“礼义”之美在于育君子之德的审美倾向。第五章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家《诗》教审美思想的演变与影响。主要观点为:两汉时期的《四家诗》力主“美刺”审美功能是集权政治的需要,《毛诗序》《诗》教理论标志着中国传统《诗》教理论体系的形成;“以诗说诗”是宋代《诗》教对先秦《诗》教的复兴;明清时期《诗》教演化为是以“明道”为目的的文学主张;新儒家的将儒家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本章认为先秦儒家《诗》教审美思想必须置入现实才有研究意义,其对于当代重建理性审美文化具有现实经验,中和由商品文化带来的追逐身体快感的消费之失,立足本民族文化解决本民族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纵观先秦儒家《诗》教的传承与演进中,儒家的《诗》教审美思想也在不断清晰化和经典化,不同历史时期儒家《诗》教被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功能,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在审视儒家《诗》教过程中带上了已有的“偏见”,这是人文学研究的特征,也正是儒家《诗》教的开放性,在不断的吸收和蓄养中得到充实,从而具有了现实的价值。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诗》教的研究没有结论,只有讨论,在学者间的对话中,古今的对话中形成活的审美思想,为现实的发展提供精神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