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情感素质的一部分,宽恕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当前有关宽恕感的研究却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主要表现为:概念界定不统一,缺乏本土化测量工具;研究对象不均,宽恕感研究大多是针对大学生的,缺乏跨越整个青少年阶段的研究;研究主题局限,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宽恕的理论探讨和相关研究,缺乏对宽恕感的产生机制以及生理特点和脑神经机制的系统研究,由此导致在青少年宽恕感的培养方面,心理学贡献的力度仍显不足;研究方法局限,现有研究是以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缺乏实验法,尤其是认知神经法。本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半结构访谈和理论推演及实践总结,首先对宽恕的概念进行本土化界定;接着,在半结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宽恕感问卷》,并对我国青少年宽恕感的发展特点和宽恕感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为青少年宽恕教育提供依据;随后,从冒犯者与被冒犯者双边的角度,提出并用系列实验验证宽恕感产生机制的“三要素模型”;最后,通过考察高低宽恕组在面对不同伤害程度的故事情境时的脑电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宽恕感的产生机制并揭示了宽恕感发生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不仅具有开拓宽恕感研究新领域、拓展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丰富情感教育心理学理论等方面的理论价值,而且在为有效进行宽恕教育提供了思路,为促进青少年宽恕能力提高提供有益启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上述研究思路,本文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青少年宽恕感问卷》共8个项目,由表层宽恕和深层宽恕两个维度构成,该问卷就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研究中国青少年宽恕感的有效工具。(2)我国青少年宽恕感总体正向积极,但亟待提高;青少年宽恕感总分随学段上升而提升;青少年深层宽恕随学段上升而提升,表层宽恕随学段上升而下降;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宽恕感发展的关键期,男生宽恕感总体水平在初中之后显著高于女生;男生深层宽恕显著低于女生,表层宽恕显著高于女生。青少年宽恕感存在表高深高、表低深低、表低深高、表高深低四种类型。(3)“三要素模型”是宽恕感的产生机制。实验研究表明:受害者对冒犯者的行为意向、伤害程度和道歉诚恳的评价是宽恕产生的条件;冒犯者的行为意向、伤害程度和道歉诚恳都各自独立地对宽恕产生影响;受害者知觉到的无意冒犯、低伤害和诚恳道歉更容易产生宽恕感。(4)“三要素模型”中的认知重评可以提升个体的宽恕感。实验研究表明:行为意向、伤害程度、道歉诚恳重评可以提升个体的宽恕感;宽恕感可能与皮温、血容量搏动频率(心率)、血容量搏动幅度、皮电等多项自主反应指标有关。(5)不同宽恕水平的个体在面临伤害程度不同的情境时脑电反应不同。宽恕对伤害情境的加工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阶段。高宽恕组在高低伤害情境中P200、N2和LPC三个成分的幅值均显著低于低宽恕组;高宽恕组在低伤害情境下LPC幅值显著低于在高伤害情境下LPC幅值,低宽恕组在低伤害情境下LPC幅值显著低于在高伤害情境下LPC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