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模式,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呈现更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制造业增长,主要得益于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有所提高,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模式,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呈现更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制造业增长,主要得益于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有所提高,但相较于全国和东部地区,民族地区的参与程度还相对较低,对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比较小。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充分认同和积极响应。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国内“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地区和重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为民族地区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带来机遇。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厘清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比较优势演变特征,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探讨其能否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推动区域性及全球性分工地位的提升,进而推动制造业发展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涉及民族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围绕探寻制造业“国内比较优势-国际比较优势-因势利导制造业发展”的思路,运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及案例研究的方法,把握民族地区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最新研究动态。第一,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研究对象、起源及历史演变问题进行理论梳理,探讨了全球价值链与民族地区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二,梳理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发展历史和必要条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制造业得到快速提升,特别是2013年后有所发展,具备自然资源、区位、固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及科技水平等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第三,从制造业发展区域格局、主要经济指标、开放水平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刻画民族地区制造业发展演进路径,并采用静、动态区位熵指数,分省区分析2004-2018年间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演变特征并识别优势制造业。发现民族地区制造业整体持续向好,特别是2013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制造业依然稳步发展,民族地区在农产品加工类、石油化工类、矿产资源冶炼及加工类等制造业行业存在比较优势,并形成相关产业集聚,且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有所发展。但民族地区内部省区发展差异较大,相对来说西南民族地区制造业发展较快,西北民族地区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第四,在“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通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等数值的横向比较,认为民族地区总体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比较优势。借鉴相关指标构建出民族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测度指标GVCP,在“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发现,民族地区在农产品加工类、纺织、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等产品方面存在相对比较优势,且全球价值链位置有所攀升;技术密集型产品全球价值链位置水平有所提高,如机电产品、光学医疗仪器等。第五,作者对广西、新疆、宁夏等地制造业产业、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获得大量较新的一手及二手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民族地区有较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有一批有活力的制造业企业,民族地区制造业发展大有可为。第六,根据前期的研究成果,对民族地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思路提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对策建议,如建议从政府政策、要素禀赋、市场规模和地理位置四个方面,为优势产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积极创造条件;微观层面,建议积极推进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构建多维市场化运作方式,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及积极对接各省区发展规划等。丰富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多样性和时代性。
其他文献
饲用植物是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供家畜食用的各种植物资源,它是发展食草家畜的物质基础,对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饲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要面对不同程度的生物(如病虫害)和非生物胁迫(如干旱、光温、盐及重金属等),这些胁迫严重影响饲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对饲用植物生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蛋白质组学是目前研究植物胁迫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植物与病原物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寄主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蔬菜作物,属常异花授粉作物,在产量、品质、抗病(逆)性等方面杂种优势明显。长期以来,雄性不育机制是辣椒育种的研究热点,利用辣椒雄性不育系是实现辣椒杂种优势、开展辣椒遗传育种的主要方式之一。pby-1是本课题组在田间发现的银川羊角椒单核隐性基因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其不育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pby-1及野生型材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多层次、多角度对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处方用药进行研究,总结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处方用药规律和相关临证经验。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常用清热解毒药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为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是病案研究,通过收集齐元富教授门诊及病房治疗肺癌的病案处方,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病案信息处理,分析患者基本信息、病理类型、症状、舌脉、病机及药物性味、归经情况,
准确的径流预测是流域管理部门实施防洪、抗旱以及水资源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径流的形成过程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关联,变化环境下径流数据呈现出高度非线性、随机性和时变性等特点,大量的冗余特征和噪声增大了径流预报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构建高精度的径流预测模型既困难又关键。机器学习是水文领域建模分析的重要技术,为提升水文预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数据预处理、模型参数优化等方面做了
我国西北地区处于欧亚地震带边缘,受到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影响。戈壁土在西北地区的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但也存在性质复杂、抗震性能差、变形过大、透水性强等特点。根据高聚物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将其与天然级配的戈壁土以一定的比例拌和形成高聚物胶凝戈壁土,将有效改善戈壁土的力学和抗震性能。本文在综述高聚物加固土的基础上,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聚物加固后的胶凝戈壁土进行了单、双向振动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甲壳类水产经济物种,其生长与蜕壳过程密切相关,养殖在同一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蜕壳增重率不一致,导致商品蟹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针对养殖过程中中华绒螯蟹蜕壳后增重差异的生物学问题,通过中华绒螯蟹一个完整蜕壳周期的养殖,以获得不同增重率的中华绒螯蟹个体;并以增重率差异显著的两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组学技术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是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受到广泛的关注。养殖动物肠道由于长期经受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成为耐药基因传播扩散过程中的“发生器”和“放大器”,肠道细菌群落由丰富多样的细菌物种组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种内和种间的水平交换提供良好的环境。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耐药基因在肠道中的传播扩散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培养获取鸡肠道菌群中的floR耐药菌株,从菌种和菌株水平深入研究floR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与紫花苜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抗旱性较强,具有很多抗旱基因资源,是豆科牧草抗逆育种中重要的种质资源,也是紫花苜蓿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新疆气候干旱,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培育耐旱性较强的苜蓿新品种对于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本实验以新疆黄花苜蓿为实验材料,在400 m M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黄花苜蓿幼苗
焉耆盆地是新疆早期盐渍化严重的地区。近20年来随着规模化高效节水和用水方式的转变,盆地内水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水盐时空动态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与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本文以焉耆盆地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马尔科夫
有机奶生产遵循健康与优质的理念,蛋白质则是保证奶牛提供优质奶品的关键基础。奶牛对蛋白质的利用与转化效率是有限的,现有生产中使用过高的蛋白水平会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对奶牛产生负担。因此,掌握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不仅可以提效节本,避免环境污染,也更加符合有机养殖的理念。本研究首先对常用有机饲料的营养价值与瘤胃降解规律进行评定,其次研究有机生产中降低日粮粗蛋白(CP)水平对奶牛氮利用、生产性能、血清指标、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