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了气候变化,生态平衡失衡,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不断增加。这些灾害的后果又间接引起了公共卫生、农业发展、粮食供应等各种社会问题。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地,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及间接的社会问题高发,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繁重,研究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十分迫切。
其次,随着人们能源危机意识增加,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社会各界都在呼吁“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载体主要是城市,城市的生产和消费等一切经济行为无不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产生影响。因此,如何构建低碳城市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
另外,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领头羊,具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2010年7月,湖北省当选为全国范围内的“低碳省区”建设试点。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其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对武汉城市圈、整个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来说都十分有意义。因此,基于上述国内外气候变化、经济发展模式变迁以及国内区域三个背景,本文选择了此研究题目。
纵观国内外低碳城市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关于碳排放量计算的研究,Kaya的碳排放恒等式虽然得到了我国许多学者的借鉴,但是仍然没有行成一个正统的体系。另外,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到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该如何计算,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于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的研究,许多学者的探索只是基于定性分析,结合具体地区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来评价低碳城市的研究不多;再者,之前评价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没有形成一家之谈,至从社科院公布了一个迄今最为完整的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以后,运用检验这套评估标准的研究还很少见。
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其他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研究还有待发展。
因此,本文选取了社科院公布的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为切入点,去评估武汉市是否是低碳城市,基于此来研究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分析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以及意义。同时梳理了国内外低碳城市研究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理清了与低碳城市的相关理论。有低碳经济与相关概念的区分、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区分、政府管制理论、城市评估理论。
第三章以我国社科院最新公布的四个低碳城市标准: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方面,碳生产力、单位产值能耗、人均碳排放量、家庭人均碳排放量、零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森林覆盖率、单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符合建筑物能效标准、非商业性能源的激励措施、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度、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机制12个指标,去评估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得出武汉市还不是低碳城市这一结论。
第四章根据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指标评价结论以及结合武汉市实际情况,分析得出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困境为:武汉市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碳汇碳储环节薄弱;低碳政策不完善;低碳政策执行不畅。
第五章根据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困境以及武汉市实际情况,分析得出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碳储;完善低碳城市建设的低碳政策;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的低碳政策。
第六章是本论文的总结与展望。对本论文进行的所有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本论文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