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排名第一的国民死亡原因。很多情况下,卒中症状严重可导致残疾。虽然,大多数卒中发生在65以上人群中,但是年轻人也是有可能发生卒中的。卒中发病不分年龄和性别,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66岁,比美国白人早10年,其中1/5的患者小于45岁。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常见有血管壁病变、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其他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具体未阐明清楚,常常涉及氧化应激反应、组织水肿、激活炎症介质等相关反应。急性脑动脉闭塞后,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脑血流持续中断5min将导致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缺血半暗带”是位于缺血坏死灶周围的缺血区,脑血流介于电衰竭(15~18ml·100g-1·min-1)与能量耗竭(10~12ml·100g-1·min-1)之间,“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与多种因素相关,侧枝循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决策提供了组织学的理论基础。以往相关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预处理可激活机体对脑组织内源性保护机制,通过对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组织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的研究,可进一步明确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组织保护的机制。然而,目前利用脑缺血预处理模型来探究脑缺血预处理是否通过Kir6.1/K-ATP通道进而促进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甚少。为进一步探究缺血预处理对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脑缺血预处理实验大鼠模型来探究Kir6.1/K-ATP通道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治疗脑缺血所诱发的病理性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SPF级雄性SD大鼠由华阜康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重为220±20g。所有实验大鼠均饲养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且可以自由饮食、饮水。选择72只随机分为3组(n=24):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脑缺血预处理组。其中模型组建立则是采用Zea Longa线栓法栓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2小时。缺血预处理组则是预先给予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10min,然后从颈外动脉轻轻抽出栓线,完成预缺血。3天后再次麻醉大鼠,给予大鼠大脑中脉栓塞2小时,步骤同模型组。假手术组则仅分离右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在术后大鼠清醒后进行Zea-longa评分,并在术后12h、24h、36h和48h时,采用TTC法测定每组实验大鼠脑梗死面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测胞浆中相关凋亡蛋白和线粒体膜上Kir6.1/K-ATP通道的表达、冰冻切片组织线粒体膜通道孔(MPTP)荧光检测试剂盒和冰冻切片线粒体内膜功能(JC-1)荧光测定试剂盒线粒体膜通透性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本研究发现,缺血预处理能够显著性改善实验大鼠的Zeal Longa评分结果;并且血栓体积在24h后与模型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凋亡蛋白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和Cyt-c在造模48h时显著性增高(p<0.05),Bcl-2表达量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表明脑缺血损伤加速和促进了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此外,缺血预处理还可调控实验大鼠线粒体膜Kir6.1/K-ATP通道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跨膜电位升高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因此,脑缺血预处理能够有效阻滞或减弱脑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和神经元凋亡,调控神经元凋亡和Kir6.1的表达,并能够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这可能与其能够调节Kir6.1/K-ATP通路具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