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由知到行转化,一直以来是道德教育者和研究者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但现实上,道德知行不一定顺利转化,即有很多人知道怎样做才是符合道德的,但现实上却并没有这样去做,甚至做出与道德认知相悖的行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由于多种文化因素的入侵、各种价值观涌现、以及各种利益诉求的出现,导致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在道德上出现知行不一现象。道德知行不一是指道德主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不一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知而错行,二是行而不知,三是知而不行。传统知行合一观念认为,人只要学习掌握了道德知识,就一定会将自己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但事实上,道德由知转化为行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线性逻辑过程,这其中还有许多中间环节,还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道德从知到行转化可以从三方面来探究道德知行转化的中间条件,一是根据道德神经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认为在人的大脑中,肯定存在着一种或几种神经生理物质,它(们)在道德知行转化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撑,起着物质中介的作用;二是道德知识转化作为一种社会中的人的活动,受到一定的社会道德情境影响;三是从主体主观而言,道德主体的知情意及其之间相互组合、相互作用,这种组合及相互作用会给主体道德知行转化产生重要影响。结合当前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要促进主体在道德上知行合一,不仅要考虑人脑的神经生理情况,以及主体所处的道德情境,还要考虑在主体认知道德,道德是否真正深入人心。因此,道德认同可以作为道德知行转化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一方面,经过道德认同,主体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反思道德,一经认同,就更加容易做出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逻辑地看,道德认同经由主体心理而将道德判断、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贯通起来,在人脑神经的支撑下和外在道德情境的支持下,经过道德认同环节的主体更加容易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