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油机微粒已成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论文针对乙醇、二甲醚(DME)、碳酸二甲酯(DMC)等含氧燃料的微粒形成过程,采用台架试验,测量了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的示功图和排放性能,应用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燃烧过程中微粒的形成及变化过程,研究了燃料特性和柴油机运转工况对微粒和碳烟前躯体多环芳香烃(PAHs)的影响。
分析了醇类、醚类和酯类含氧燃料的理化特性。研究了作为微粒主要载体的碳烟的形成过程--PAHs的加成与环化过程,以及微粒的核化和凝并等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探讨了含氧燃料性质对苯基和甲基的加成与环化、脱氢加乙炔和微粒形成及变化过程的影响。
建立了乙醇/柴油的PAHs化学动力学模型,运用激波管和预混火焰模型,研究了乙醇/柴油PAHs的形成过程,探讨了燃料特性和燃烧条件对PAH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炔基的聚合和环化是形成苯的主要途径;多个苯环主要通过脱氢加乙炔反应形成;H和OH自由基是消耗PAHs的主要原因。当量比、乙醇掺混比例、初始温度和初始压力对PAHs的生成量均有影响。
采用生成速率分析方法,探讨了具有不同含氧官能团的乙醇、DME和DMC对PAHs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第三体“M”参与的反应,燃用乙醇可以抑制PAHs的形成,燃用DME对PAHs的形成影响不大,燃用DMC对PAHs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采用扫描电镜的试验方法,测量了不同掺混比例的乙醇/柴油、DMC/柴油和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微粒的形貌,探讨了含氧燃料掺混比例对微粒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氧燃料燃烧后形成的微粒呈链状和团状结构,随着含氧燃料掺混比例的增加,微粒的平均粒径减小,团聚程度提高。采用热重分析和微粒分级采样的试验方法,研究了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微粒的组成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碳烟在微粒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随着乙醇掺混比例的增加,硫酸盐的百分比下降,微粒的粒径向小粒径方向移动。
以YZADB3柴油机为研究对象,测量了燃用不同掺混比例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示功图和排放污染物,分析了乙醇/柴油燃烧过程的特征参数和排放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定转速不同负荷时,掺混乙醇对最大爆发压力的影响不大;全负荷、2400r/min时,随着乙醇掺混比例的增加,最大爆发压力下降;随着乙醇掺混比例的增加,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放热率峰值升高;燃用乙醇/柴油的烟度有较大幅度降低,HC和CO排放有所升高。
综上所述,PAHs在碳烟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燃用含氧燃料对PAHs的形成以及微粒的核化和凝并等过程有较大的影响。在柴油中增加乙醇、DMC和生物柴油掺混比例可以使得燃烧后形成的微粒粒径减小,团聚程度提高。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可以有效降低烟度,微粒中硫酸盐组分降低,小粒径微粒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