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氧燃料燃烧微粒形成过程的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y2673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油机微粒已成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论文针对乙醇、二甲醚(DME)、碳酸二甲酯(DMC)等含氧燃料的微粒形成过程,采用台架试验,测量了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的示功图和排放性能,应用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燃烧过程中微粒的形成及变化过程,研究了燃料特性和柴油机运转工况对微粒和碳烟前躯体多环芳香烃(PAHs)的影响。   分析了醇类、醚类和酯类含氧燃料的理化特性。研究了作为微粒主要载体的碳烟的形成过程--PAHs的加成与环化过程,以及微粒的核化和凝并等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探讨了含氧燃料性质对苯基和甲基的加成与环化、脱氢加乙炔和微粒形成及变化过程的影响。   建立了乙醇/柴油的PAHs化学动力学模型,运用激波管和预混火焰模型,研究了乙醇/柴油PAHs的形成过程,探讨了燃料特性和燃烧条件对PAH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炔基的聚合和环化是形成苯的主要途径;多个苯环主要通过脱氢加乙炔反应形成;H和OH自由基是消耗PAHs的主要原因。当量比、乙醇掺混比例、初始温度和初始压力对PAHs的生成量均有影响。   采用生成速率分析方法,探讨了具有不同含氧官能团的乙醇、DME和DMC对PAHs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第三体“M”参与的反应,燃用乙醇可以抑制PAHs的形成,燃用DME对PAHs的形成影响不大,燃用DMC对PAHs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采用扫描电镜的试验方法,测量了不同掺混比例的乙醇/柴油、DMC/柴油和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微粒的形貌,探讨了含氧燃料掺混比例对微粒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氧燃料燃烧后形成的微粒呈链状和团状结构,随着含氧燃料掺混比例的增加,微粒的平均粒径减小,团聚程度提高。采用热重分析和微粒分级采样的试验方法,研究了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微粒的组成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碳烟在微粒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随着乙醇掺混比例的增加,硫酸盐的百分比下降,微粒的粒径向小粒径方向移动。   以YZADB3柴油机为研究对象,测量了燃用不同掺混比例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示功图和排放污染物,分析了乙醇/柴油燃烧过程的特征参数和排放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定转速不同负荷时,掺混乙醇对最大爆发压力的影响不大;全负荷、2400r/min时,随着乙醇掺混比例的增加,最大爆发压力下降;随着乙醇掺混比例的增加,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放热率峰值升高;燃用乙醇/柴油的烟度有较大幅度降低,HC和CO排放有所升高。   综上所述,PAHs在碳烟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燃用含氧燃料对PAHs的形成以及微粒的核化和凝并等过程有较大的影响。在柴油中增加乙醇、DMC和生物柴油掺混比例可以使得燃烧后形成的微粒粒径减小,团聚程度提高。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可以有效降低烟度,微粒中硫酸盐组分降低,小粒径微粒增加。
其他文献
湿蒸汽的凝结流动广泛存在于电力和动力系统中。为保证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必须利用汽水分离技术对湿蒸汽进行除湿。波形板汽水分离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末级分离设备。为提供合格
活塞作为柴油机重要零部件之一,在承受巨大机械负荷的同时,其顶面还要受高温燃气的周期性加热作用,高热负荷使其成为了发动机中故障最多的零部件之一。若活塞温度过高会造成
本文以不同成熟度的河套蜜瓜(Cucumis elu v. etau)为试材,分别进行35℃、45℃和55℃热水浸泡15min、1%CaCl2和5%CaCl2浸泡15min和含1%CaCl2和5%CaCl2的45℃热水浸泡15min处理,
微尺度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技术是解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燃料供给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有别于传统宏观的重整反应,微尺度下的甲醇制氧技术由于涉及多个复杂过程,对其反应机理、微观热质传递现象、催化剂成分选择以及微反应器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还留有许多空白。本文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了操作参数的选取、铜系催化剂组分的优化、微反应器结构的选择对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技术的影响;揭示了操作参数与甲醇转
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开发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燃用煤粉锅炉无法燃烧的劣质煤,其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工作也是围绕着提高燃烧效率或锅炉效率而进行的。而CFB锅炉尾部烟道受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不仅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因此我国十分重视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而植树造林技术与
超微粉体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广泛重视。超微粉体的制备、特性及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以大米为原料,采用球磨方法制备超微细化大米淀粉,得到了纳米级淀粉,并对制备的粒
近二十年来,高炉富氧喷煤技术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调节高炉炉况、稳定生产顺行、降低炼铁生产成本的基本手段。实践表明,喷吹单一煤种既不能完全满足炼铁工艺的要求。为了提高煤比
船舶动力机械振动引起的船舶结构振动问题一直是工程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此类问题中机械与弹性基础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耦合作用,因此,传统的刚性基础假设已经很难满足获得良好振动隔离及振动控制效果的要求。针对弹性基础上的主动隔振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大型复杂的弹性基础隔振结构并对其设计进行完善,旨在通过仿真及实验方法验证主动控制策略在弹性基础上主动隔振系统的可行性。大型主动隔振系统由上层质量、上层隔振支架、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