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属物种种间亲缘关系研究及栽培燕麦皮裸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kkkj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麦属(Avena L.)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早熟禾亚科(Pooideae),全世界约有30个物种,含有A、B、C、D四种主要的基因组。燕麦属野生物种中含有许多优异基因,是栽培燕麦及其它作物育种和改良的优质基因库。弄清燕麦属不同物种以及不同基因组之间的进化关系是高效利用这些优质野生资源的前提。皮裸性状是燕麦重要的农艺性状,与燕麦产量、品质及加工方式密切相关,深入了解皮裸性状的遗传机制、挖掘与皮裸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对于皮裸燕麦杂交育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燕麦属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利用SNP芯片以及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GBS对燕麦属物种亲缘关系以及染色体结构和进化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中国裸燕麦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GBS测序,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对燕麦群体结构进行研究和比较,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皮裸性状相关标记进行挖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基因组大小是物种的基本特征,也是物种进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燕麦属26个物种共计99个居群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基因组大小(2C=10.26pg)比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基因组大小(2C=8.95pg)大约15%。四倍体物种基因组大小依次为AB<AC<CC(平均2C值依次为16.76pg、18.60pg、21.78pg)。所有六倍体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基本一致,平均2C值为25.74pg。同一物种内不同居群的基因组大小基本一致。且各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变异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基本吻合。相对其可能的二倍体供体,燕麦多倍体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在多倍化进程中经历了基因组缩小的过程。基因组大小可以作为物种鉴定的一个指标,特别是用于区分具有许多相似形态特征的二倍体和多倍体物种。
  2.利用6K SNP芯片对代表燕麦属的14个二倍体物种,8个四倍体物种以及5个六倍体物种的120份燕麦材料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探究,采用杂交信号强度作为连续型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NJ聚类分析。构建的四种不同统计量(X、Y、X+Y、X/X+Y)矩阵高度相关(p<1×104)。PCA分析结果与NJ聚类结果高度一致,均表明大多数具有相同基因组组成的材料聚在一起。C基因组二倍体与其它物种的遗传距离最远。As基因组是A基因组内部最为进化的基因组类型,并且除A.lusitanica外,其余As基因组二倍体之间并未发生较大分化,因此不能将各材料按照其物种来源进行分类。而A.lusitanica与Ac和Ad基因组二倍体聚在一起,因此其基因组组成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As基因组二倍体显示出与除A.agadiriana外的其它AB基因组四倍体物种较近的遗传距离,因此是其最有可能的供体。本研究同时还表明AC(DC)基因组四倍体是ACD基因组六倍体的祖先供体,并且支持目前发现的三个AC(DC)基因组四倍体由共同祖先独立进化而来的观点。
  3.利用大规模GBS测序技术对燕麦27个物种的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GBS数据处理方法对获得的GBS数据进行处理:一种是利用已经定位于六倍体一致性图谱上的标记对获得的GBS数据进行tag水平的单倍型分析,即六倍体模式;一种则是基于这些物种本身获得的GBS数据进行单倍型挖掘,即denovo模型。结果表明,这两种GBS数据分析方法均获得高质量结果,对供试燕麦材料进行了高度一致的分类。此外,这两种GBS方法所得结果与前人通过传统方法(如基因序列比对)获得的燕麦属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表明基于全基因组的GBS数据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与六倍体一致性图谱进行比较,以及染色体电子涂染,结果表明,原先被认定为AC基因组组成的三个四倍体物种A.insularis、A.maroccana、A.murphyi与燕麦六倍体中的D基因组具有更高的相似性,因此其基因组组成应该为DC基因组。同时揭示了存在于D-C基因组之间的染色体易位多于A-C或A-D之间,表明D基因组先于A基因组参与到六倍体的形成。本研究结果同时证明了B基因组独立存在的合理性,也认为目前发现的燕麦属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包括A.canariensis,均不是燕麦D基因组供体。
  4.皮裸性状是栽培燕麦(A.sativa)的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通过对161份中国裸燕麦以及20份不同国家的皮燕麦进行GBS测序,并结合前人发表的633份燕麦GBS数据对皮裸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将不同材料按照其地理来源进行分类,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北美洲地区的燕麦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而来自中国和欧洲的燕麦材料多样性较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14燕麦材料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遗传群体,分别代表中国、欧洲及北美洲中部及北部、北美洲南部和南美洲以及澳洲。这种遗传多样性得分布与群体结构的形成与栽培燕麦起源和育种历史有密切关联。GWAS分析采用通用线性模型,并利用群体结构进行校正。共计得到两个与皮裸性状最为相关的分子标记,-logP值分别达到13.09和13.05,且两个均位于Mrg21连锁群上,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只相差7cM,并且与前人报道的与N1基因最近的位点分别相差12.8cM和5.8cM,因此可以作为有效标记对皮裸性状进一步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石墨烯(Gr)是一种重要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包括高透光性、高载流子迁移率等。因而,石墨烯在近几年来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石墨烯也十分适合被应用于光伏器件当中,将石墨烯与n型硅结合构建的石墨烯/硅(Gr/Si)太阳电池能够简化制备工艺,降低制造成本,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目前,Gr/Si太阳电池的效率仍较低,稳定性也较差。本文针对目前Gr/Si太阳电池研究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构建了多
学位
对电极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催化电解质的还原再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替代贵金属Pt的对电极材料,是促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相比于寻求新的对电极材料,如何对现有活性不高的对电极材料进行改善是获得低廉高效对电极的重要手段。过渡金属硫化物在可替代Pt的对电极材料中,以电催化性能优异、储量丰富、成本低廉以及元素种类多等优势备受关注。本文从电催化剂表面吸附能调控、电
学位
近年来,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开发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其中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则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机太阳能电池(OSC)以其成本低、易调节和机械柔性好等优点在众多太阳能电池种类中脱颖而出。其中,包含电子给体和受体材料的活性层作为OSC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控器件整体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OSC中的电子给体材料已得到积极的发展,但电子受体材料的开
学位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吸光系数高、激子束缚能小、载流子迁移率高、载流子传输距离长、拥有双极性电荷传输能力、可溶液加工以及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光伏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用它作为光吸收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ower convension efficiency,PCE)已经超过22%,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但PSCs
学位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已经对作物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亟需开展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的研究,进而调整农业管理措施来保障和提高作物生产能力。双季稻在我国水稻种植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因此,研究并明确气候变化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预测未来情景下双季稻产量变化,探索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对于保障双季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双季稻区气候
学位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属于禾本科(Gramineae)黍属(Panicum)多年生草本植物,已被美国能源部选为模式生物质能源植物。作为纤维素类能源植物,产量和品质是能源植物选择的两个重要标准,大幅度提高柳枝稷产量是能源用柳枝稷育种的重要目标。柳枝稷各个农艺性状对其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分蘖相关农艺性状是对其产量有着主要贡献的重要形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别以低地型柳枝稷‘NL
学位
多倍化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异源多倍体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广泛的基因组变异以及基因表达变化。普通(面包)小麦(Triticumaestivum)是典型的异源六倍体植物,同时也是研究异源多倍化的模式植物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基因组变异以及基因表达变化有助于阐明异源六倍体小麦的形成和基因组进化机制,并对揭示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表型变异的分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六倍体小麦形成过
学位
行距配置直接影响间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和水分分布利用,而目前围绕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水分生产力(water productivity, WP)和实际蒸散量(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c)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于2013-2015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仁寿县开展不同行距配置下玉米-大豆带状
学位
西南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特殊,该生态条件下的“穗容量”限制了小麦产量进一步的提高。“穗数协调型”小麦是指在保持大穗的前提下有较多的成穗数,其穗重与穗数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的小麦新类型,对突破四川省生态穗容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系列品种在中国西南地区得到广泛推广。为了探讨“穗数协调型”小麦分蘖出现、茎顶端生长及叶龄特点,茎蘖幼穗形成以及“源”“库”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本研究以“穗数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L.,AABBDD,2n=42)和水稻、玉米并称世界三大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将近缘物种染色体片段引入小麦基因组,不仅可以改良小麦的遗传基础,同时也是小麦基因组进化的动力之一。黑麦(Secale,RR,2n=14)是小麦的二倍体近缘物种。通过1RS.1BL易位染色体,黑麦为小麦的抗病虫性、籽粒产量、环境适应性、以及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大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