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关系的核心,城乡关系解决不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制定了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差距扩大、“三农”问题突出等诸多矛盾。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之一,重塑新型城乡关系。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旨在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为指导,吸收西方经济学关于城乡发展的有益成果,在对近70年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考察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分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典型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积极举措,试图探寻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特别是对城乡融合等相关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介绍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剖析的同时,在深刻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阐释了城乡关系的基本演进规律,分析了城乡对立产生的根源和表现,探讨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基本路径。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对苏俄城乡对立的产生、以及消除城乡对立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城乡统筹兼顾思想和中国特色城乡发展理论,为我国城乡发展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更多地关注城乡问题,形成以城乡非均衡发展、城乡均衡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观点的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发展理论。第三章从历史的角度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进行了考察和反思。细致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过程:城乡自由流动阶段(1949-1957年);城乡二元结构固化阶段(1958-1978年);城乡互助发展阶段(1979-2002年);统筹城乡发展阶段(2003-2012);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总结反思,强调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原则和逻辑。第四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思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充分肯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积极的政策环境。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分析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滞后,具体体现在“空心村”问题严峻、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乡村文化衰败、乡村治理能力和人居环境有待提升等方面。第五章进行了案例研究,介绍了国内城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而各地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选取了选取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苏州、广州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武汉、成都进行研究,分别代表了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在城乡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尝试从顶层设计、政府引导、制度创新和产业发展等维度对典型城市的实践探索予以总结。第六章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一是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机制体制。特别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好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削弱城乡土地“价格剪刀差”的现象。二是通过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功能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和经济基础。三是要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协同推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四是振兴乡村文化,构建城乡一体的文化市场体系,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精神,凝集城乡居民的精神共识。最后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有机统一,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打造美丽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