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08%。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恶化、土地退化和泥沙危害等问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2001年水利部提出了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思路: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植被的大面积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新思路。2002年全国有128个县(市)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大姚县是云南省7个试点县之一。为了了解和掌握生态修复工程及其措施改良土壤、控制侵蚀的规律和效果,并回答其改良土壤、控制侵蚀的程度。本研究以大姚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为依托,在修复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样区建立监测站,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并结合修复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套能科学反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改良土壤、控制侵蚀方面效益的监测内容和指标,以传统监测技术为主,“3S”技术为辅,对生态修复区土壤及其土壤侵蚀进行监测研究。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大姚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提出完善建议。 大姚县生态修复区经过实施3年的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质量出现良好发展的迹象: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49.40%提高到80.44%,生物多样性开始增加,“乔-灌-草”或“灌-草”搭配的群落面积逐渐增多,修复区生态景观有所改善,大部分区域从过去矮小稀疏的灌丛或裸地演变到现在大片绿色山地,植物群落正在向良好方向演替。生态修复工程及措施改良土壤、调节径流、控制侵蚀的效果显著。通过为期2年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 植物改良土壤的效果显著,提高了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监测还发现,在“裸地→草地→稀树草丛地/稀树灌丛地→林地”的地类系列上,存在土壤理化性质逐步得到改善的趋势。比如有机质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渗透速度单项指标逐步得到提高;结构体破坏率、容重、比重等单项指标逐步降低;水稳性指数等综合指标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抗冲模数等综合指标则逐渐降低。植被改良土壤的作用逐步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逐步提高。 (2) 修复区中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各地类,土壤侵蚀得到了控制,侵蚀量模数在232~456t/km~2.a之间,土壤侵蚀降到轻度及其以下程度,有的甚至基本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