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角膜移植术后泪膜稳定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泪膜稳定性变化。方法:选取7例圆锥角膜患者,均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w、1m、2m、3m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荧光素(Fluorescien,F1)染色检查。结果:术后1w时SIt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后泪液分泌量逐渐减少,但术后1m的泪液分泌量仍多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时泪液分泌量下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BUT均短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BUT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o.05)。并术后各时间点F1染色评分均明显高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间F1染色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移植手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这与植片保护液、手术创伤和眼液中防腐剂等对眼表面上皮组织的损伤均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角膜移植术后结膜杯状细胞变化的研究
目的:制备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研究角膜移植手术后结膜杯状细胞变化。方法:建立SD-SD大鼠异体角膜移植模型及SD-Wistar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将试验动物分为3组。Ⅰ组为正常眼组,Ⅱ组为SD-SD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Ⅲ组为SD-Wistar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组。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角膜透明性、角膜基质水肿情况、新生血管进行评分比较。于术后不同时间点(7、14、21、28天)取其全结膜,并应用印迹细胞学、HE、PAS染色技术检测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术后2周Ⅱ,Ⅲ组排斥反应指数(ReiectionIndex,RI)分别为2.390.23、8.29±1.38,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组织病理学检查,Ⅲ组急性排斥反应期,结膜充血、水肿较重,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此时杯状细胞主要分布于穹隆部及近穹隆部睑结膜,球结膜杯状细胞少见;28d时结膜充血、水肿减轻,此时杯状细胞少见,仅见于穹隆部。Ⅱ组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结膜无明显充血、水肿,杯状细胞始终存在,但随观察时间延长杯状细胞同样呈缓慢减少趋势,且以球结膜杯状细胞减少最为明显,其次为睑结膜及穹隆部结膜。形态学上早期无明显变化,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扁平,位于细胞底部,胞浆饱满。晚期部分杯状细胞可出现边界不清,细胞变小,萎缩等情况。3.观察期间各时间点印迹细胞学检测结膜杯状细胞发现,Ⅱ、Ⅲ组数量均少于Ⅰ组(P<0.01),Ⅱ、Ⅲ组内部比较,Ⅱ组数量多于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角膜移植术后结膜杯状细胞出现体积变小,萎缩等形态学改变,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时此形态学变化较早出现。2.角膜移植术后发生结膜杯状细胞受损、数量减小,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后程度加重。3.角膜移植术后球结膜杯状细胞受损最为明显,其次为睑结膜及穹隆部结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