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推进素质教育以及教育布局均衡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乡村小学因此遭到大规模撤并。为解决部分学生家校距离过远的问题,寄宿制小学随之出现。在学校布局调整带来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取得规模效益的同时,个隐性问题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家庭教育缺失影响了农村寄宿儿童的道德成长。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儿童在家庭中最早开始经历情感体验,学习人类社会文化,并将其规范、价值内化。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早期的道德判断主要是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观点被儿童内化并且成为以后自律功能的源泉。道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在与人交往的生活实践中主动建构起来的。无论是人的道德认知、情感、还是行为等因素的发展都不是在真空中的,它们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氛围中,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农村寄宿制学校有着方便学生上学,促进师生交往、而且也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优点,然而封闭式管理却将父母与子女隔离开来,缩小了儿童的生活范围,不利于其社会关系的形成。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师资队伍力量有限、硬件设施配套不全等原因在弥补寄宿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方面鲜有作为;在促进儿童道德发展方面进行“批量化”引导,虽然可以解决一些普遍性问题,但难以细致具体,缺乏个别针对性。由此造成寄宿儿童在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缺乏成人的正确引导以及完整的道德生活,导致部分寄宿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出现偏失,阻碍其道德的正常发展。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力图展现出一副农村寄宿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完整画面。针对家庭教育缺失带给寄宿儿童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可行性为原则,从提高家庭的道德教育能力,发挥寄宿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提升儿童自身道德能力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规避对策,试图构建家庭——学校——儿童三维立体式体系,以期有效促进寄宿儿童的道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