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农村反贫困事业,如何做到脱贫不返贫至关重要。在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引导下,我国金融体系的确向农村扶贫事业投入了大量金融资源,但金融扶贫的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农村居民欠缺金融知识,不能有效地从事金融活动,其信用积累和长期利益趋向弱化,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尽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在增强,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更具多样性,以金融科技为载体的去人工化金融服务已是大势所趋,这些新型服务形式对金融知识贫乏的农村居民群体的金融决策形成了巨大挑战。因此,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急需尽快提升。在二十一世纪,金融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必须努力提高这一能力以支持世界各地经济增长。然而,尽管金融素养很重要,但全球范围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世界上大多数人仍然对金融不甚了解,因此迫切需要采取行动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政策层面纳入金融素养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政治趋势”,包括美国、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纷纷通过实施各种金融教育项目来提高国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在中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问题也得到了高度重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于2017年和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两次消费者金融素养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普遍偏低,且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增强,农村居民自然无法获得适当、有益且能为未来提高福祉水平的金融服务,尤其是缺乏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中难以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使得贫困进一步加剧,因此,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对农村脱贫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使用河南和安徽两省1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构建金融素养测定框架,对被调查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平均得分只有4.131。其次,针对金融素养微观传导机制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金融科技普及度水平下,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对金融决策的影响弹性大小不同,而且随着金融科技普及度的提高,影响弹性也在逐步攀升,这表明金融科技普及度对主观金融素养、客观金融素养具有非线性的影响结构特征。然后,基于Probit模型对金融素养和农村贫困进行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农村贫困的背景变量后,回归结果显示主、客观金融素养对农村贫困发挥着显著抑制作用。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金融素养的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详细梳理金融素养及相关文献,重点阐释金融素养的定义、金融素养的测度及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影响等研究。第二部分为金融素养与贫困关系研究的理论分析,为本文第一章。梳理金融素养理论,包括金融素养的起源与发展、金融素养的测度、金融素养对贫困的影响机制和金融素养提升的方法,进而搭建金融素养与贫困关系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现实描述,对贫困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调查情况进行描述并评测,为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使用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三章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金融素养水平指标体系,分类考察了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的分布,对河南、安徽两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进行评测,并将1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金融素养水平与居民家庭收入分别进行拟合分析,发现居民金融素养对家庭收入有正向影响作用。第四部分针对微观层面的反贫困机制、宏观层面的金融素养影响贫困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包含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基于微观层面分析,利用豫皖两省的调查数据,运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主观和客观金融素养对其金融决策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参与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对保险市场参与产生负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的影响中发挥不完全中介作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参与和保险市场参与的影响受主观金融素养的调节作用。同时,引入金融科技普及度作为门限变量,得出金融科技普及度越高,金融素养对金融决策有着更为显著影响的结论。第五章研究基于宏观层面分析,从人均收入和人均资产以及贫困脆弱性三个方面衡量农村人口贫困程度,在农村贫困函数里引入金融素养变量,使用河南安徽两省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研究金融素养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采用对经济金融信息的关注度这一工具变量处理遗漏变量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的影响差异结果。第五部分金融素养的提升路径分析及结论与政策建议,包含第六章和结论及政策建议。第六章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路径,通过分位数回归来探究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最后为结论及政策建议,首先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全文的论述,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从门限的视角分析动态金融科技普及度下金融素养对金融决策的影响路径。基于TAR模型,构建了以金融科技普及度为门限的模型,确定门限阈值后,探究不同金融科技普及度下金融素养对于金融决策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当金融科技普及度越高时,主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决策的估计系数越大且越显著,此时也符合金融素养对金融决策的影响路径,证明了金融科技普及度作为门限变量的合理性,同时也为后来学者研究金融素养时需要关注金融科技提供了借鉴意义。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观察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在影响金融决策中的作用。由于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关系,所以在实证检验中必须严格区分两者对金融决策的真实影响程度,并在多层次回归中,用Sobel检验法提高回归结果统计效力,结果显示,主观金融素养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参与和保险市场参与中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达到了26.7%、12.07%,明示了主观金融素养的调节作用和中介效应,使实证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3.在控制了农村贫困的背景变量后,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主观金融素养与农村贫困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主观金融素养对农村收入贫困、农村资产贫困和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在整体宏观层面对农村贫困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而且在收入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脆弱性方面主观金融素养的影响大于客观金融素养,说明提高金融素养水平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减轻农民因收入致贫的压力,还可以通过资产配置、参与金融市场来在长期内保持其收入的稳健性,实现可持续性减贫。4.使用分位数回归分析得出教育水平因素的系数估计值最大,说明受教育程度在贫困农村地区对农民的主客观金融素养水平影响最强,其次为健康因素。有针对性地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了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多方面建议,宏观路径包括增加金融教育的公共供给、针对不同人群开展针对性金融教育活动、实施“金融扫盲教育工程”以及制定金融素养教育有效性评估标准,微观路径包括调动各类金融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满足贫困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产业转型支持贫困农村企业发展、在贫困农村地区加快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快速提升贫困农村青少年的金融素养以及关注贫困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本文边际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思路的创新。通过考察金融素养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机理,发现提升金融素养对农村贫困起到抑制作用,金融素养可以通过金融行为实现扶贫减贫目标,从而为农村减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第二,开展农村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2019年7月、8月在河南省和安徽省13个国家级贫困县、26个乡镇、91个行政村发放调研问卷并回收2234份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金融素养与贫困存在相关性,为金融素养反贫困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构建并完善了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评测指标体系。构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评测指标体系,使用河南安徽两省1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实地调查数据,准确测算了受访者的综合金融素养、主观金融素养以及客观金融素养水平,分析得到影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