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水平,但其临床疗效和术后功能恢复并不理想。周围神经修复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保护神经元、提高神经再生速度和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延缓或发生了不可逆性损害均将影响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而最终影响疗效。而肌肉的失神经萎缩的防治一直是手外科领域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难题。本实验通过建立失神经支配大鼠小腿三头肌模型,将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到大鼠胫神经上观察腓肠肌肌电生理变化、肌肉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研究其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中的作用。方法:用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只。实验组: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加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组,以1%硫喷妥钠(0.5ml/100g)行腹腔麻醉后仰卧固定,以C5,6为中心作颈后正中切口,显露左侧椎板及椎间关节,咬除C5 C6左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暴露硬膜囊及脊神经根,以特制神经拉钩将脊神经后根及背根神经节向后略牵拉后切断,以显微剪剪断脊神经后根与椎孔及硬膜囊的连接,即完整取出背根神经节,取大鼠左下肢股后外侧切口,显露胫神经,并于其靠近入肌点处切断,近端翻转180度后固定于周围组织,将背根神经节远端端侧吻合到距离胫神经入肌点约0.5cm处,冲洗缝合伤口。对照组:腓肠肌单纯完全失神经支配组,对照组麻醉及手术入路同实验组,切断胫神经后,远近端翻转180度后分别进行固定,阻止神经间的自然生长。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段,分别测定腓肠肌纤颤电位波幅,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判断肌萎缩的程度,并观察背根神经节中感觉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术后4、8、12周取材时,背根神经节均可辨认,但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早期神经节变化小,易辨认,与周围组织粘连少,取材容易,后期神经节明显肿胀,似胶冻样质地,与周围肌肉相似且粘连严重,分离较困难,光光镜下,术后4、8、12周背根神经节切片中均见到存活的感觉神经元细胞,在横截面上这些存活的细胞位于神经节的周边浅表部,占周边的1/3至2/3,甚至近一圈不等,这些细胞的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或偏一侧,与400倍高倍镜下观察能见到核仁。腓肠肌纤颤电位在失神经支配后呈有规律的改变,术后第4、8周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第12周下降明显,实验组,对照组变化规律相似,但实验组纤颤电位的波幅均较对照组高,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4、8、12周,实验组的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恢复率随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但实验组肌湿重、肌细胞直径与截面积恢复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由特殊染色MASSON染色和HE染色可见,术后4、8、12周时,实验组肌纤维排列、胞体形态、胞浆着色均好于同期对照组,而胶原纤维增生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说明,骨骼肌失神经支配12周内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进行性下降,纤颤电位波幅也随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3个月内,将背根神经节与已损伤神经端侧吻合后,感觉神经元能有效的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因此,对临床节前损伤的病例要争取在3个月内手术,这样就争取到了神经再生的关键时期。同时,将背根神经节与已损伤神经端侧吻合是一种更实用的新的在体实验模型,更好更实际的利用了背根神经节的保护作用,为临床上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