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死亡是人类要面临的终极问题,也是中国文化的禁忌所在,在“未知生、焉知死”“乐生恶死”的文化背景下,死亡在中国社会中长久地以“缺席”且“慎重”的矛盾状态存在着。新世纪前后,我国在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于死亡的观念也有所改变。新世纪以后,迎来了社会化发展新阶段的纪录片也持续更新的创作理念,接纳更多创作主体。导演们在多元化和自我化的创作中触及禁区,在作品中嵌入了更多关于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是人类要面临的终极问题,也是中国文化的禁忌所在,在“未知生、焉知死”“乐生恶死”的文化背景下,死亡在中国社会中长久地以“缺席”且“慎重”的矛盾状态存在着。新世纪前后,我国在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于死亡的观念也有所改变。新世纪以后,迎来了社会化发展新阶段的纪录片也持续更新的创作理念,接纳更多创作主体。导演们在多元化和自我化的创作中触及禁区,在作品中嵌入了更多关于死亡的元素。本文立足国内的死亡观念,对新世纪后的国产纪录片作品进行了梳理,深入文本,意图发掘出那些涉及死亡的内容,归纳其对于死亡的呈现特征和深层次的内涵表达。本文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从文化、社会、媒体发展现状三个角度明确了影响纪录片死亡元素呈现的外部语境。文化方面,我国社会在儒、道、佛三家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乐生恶死”、“以生观死”、重视伦理的传统观念。社会环境方面,现代社会又以制度化、技术化的手段将死亡从生命的内在本质中抽离并走向异化,令现代人陷入死亡的困境中。媒体环境方面,纪录片在新世纪的多元化快速发展为死亡的呈现和表达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大众媒介对于死亡的视觉禁忌和相关审查规定,以及纪录片创作的伦理道德底线也共同影响着创作者看待死亡的角度和对死亡的表达。第二章对于新世纪后中国纪录片作品对死亡的呈现情况做了归纳梳理。发现死亡多以疾病、战争、暴力、灾难、自杀的原因被呈现,这些死因都是与人们切身相关或被普遍关注的问题。死亡主要被以直接拍摄濒死或已死的身体,利用与死亡相关的符号进行替代和以扮演、搬演的方式进行呈现。第三章越过表象,深入探究国产纪录片作品关于死亡的深层表达。对作品中死亡观念进行了总结。独立创作者或以平视的视角展现平凡生命中的真实死亡状态,或带着责任意识揭露困苦境遇下的死亡挣扎,或带着关注文化的心态,发现并记录丧葬仪式习俗。在他们的影像中,死亡没有崇高而复杂的意义,是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主流话语正通过死亡观念意识的建构完成着对社会的管理,相关媒体将主流思想所推崇的死亡观念嵌入纪录片的表达言说中去。引导人们直面死亡,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念;以死亡构建伤痛记忆、凝聚民族共识,激起恐惧心理、实现行为训诫;同时构建崇高的死亡价值观念、凝聚精神力量。
其他文献
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文化旅游业来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普遍的做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文化旅游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济南市素有“泉城”之称,作为山东省省会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济南市却并没有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城市。这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文化旅游是在“空间”中进行的,济南市本身又是一个“空间”。有鉴于此,本文选择“文化
广义的情爱指亲情或友情之爱,狭义的情爱特指男女之间的爱情。情爱的复杂程度是多方面的,并不指单一情绪或情感,包含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是生物关系、社会关系、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综合体。原始时期情爱的表现形式较为直接与单一,将性活动看作是情爱的表现手段,对于生理的毫不掩饰,并以生殖崇拜为主题进行舞蹈活动,认为这是能够繁衍后代的手段之一。我国奴隶制时期,乐舞成了奴隶主享乐的工具,人们已经从对自然的崇拜转
建筑遗产作为一项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国际社会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愈发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相比欧洲两百多年的建筑遗产保护发展过程,国内的建筑遗产当代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随着世界遗产保护运动逐渐进入国内,国内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也逐步经历了遵循传统、借鉴西方、自我认识的三个基本阶段,也由此促使“整旧如旧”“修旧如旧”等修复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而且由于“修旧如旧”对“整旧如旧”的误用,使得“整旧如旧”理念
怪诞作为五种美学形态之一,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可以说,怪诞的发展与时代审美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下,在商品同质化倾向严重和商业广告过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商业广告设计有了新的时代要求,不仅要求商业广告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更要在形式表现上彰显商品的独特的个性。怪诞作为一种能够激起观众惊异情绪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到商业广告中恰好能够吸引消费者眼球,并为传统的商业广告设计注入
晚明文人祁彪佳在戏曲艺术、园林艺术以及诗词艺术等不同门类艺术的创作、鉴赏批评和接受传播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美学思想体系。祁彪佳的艺术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理论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分析解读祁彪佳的艺术创作以及理论著作,重点从艺术创作、艺术批评与艺术接受等几个维度来探讨祁彪佳艺术美学思想的总体轮廓与特征,并进一步探寻其对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舞蹈也是如此,许多经典的作品都是编导深入到生活中,从生活中找到素材,随后将素材进行选择、提纯、美化。“生活动作”指的是具有生活性质的动作,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动作,例如洗衣服、做饭、喝水所做的动作。在对于生活素材的提炼中,首先是对于外形的提炼,例如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外貌特征,这个“言行举止、外貌特征”就是我们的生活动作。“舞蹈语言”具有表情、叙事的功能,是通过舞蹈
宋代乐舞教育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社会生活等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宋代延续前朝旧制,建立雅乐体系,在宫廷设立乐舞教育机构,下设官职开展乐舞管理与教育,对以女乐工为主的宫廷艺人进行乐舞教育,体现乐舞教育的政治化、制度化;另一方面由于宋代繁荣发展的经济与商业、蓬勃兴盛的市民文化,普通民众对乐舞的娱乐需求提升,继而从事乐舞学习、教育的艺人群体迅速壮大,他们以娱乐表演为谋生手段,推动了乐舞艺
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早年间作为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为观众所熟知。赫尔佐格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远方的好奇心使他至今仍活跃在电影界,他那过人的精力和体能让人常常忘记他人已是耄耋之年。从他漫长而又多元的创作履历来看,赫尔佐格的成就早已超越了“新德国电影四杰”这一略显过时的称谓。我国国内对于赫尔佐格的电影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萌芽,近年来对于他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重点更倾向
对于“80年代”,目前国内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980-1989年、1978-1989年和1978-1991年,本论文中的"80年代"所指的是第三个观点,其主要观点为: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将我党事业的重心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注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大战略决定,这标示着我国就此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一时期社会上各种新旧观念冲突裂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也是中国各艺术门类
什么是舞动治疗?舞蹈动作治疗是指运用舞蹈动作作为枢纽与所参与者在其心理和精神上进行过沟通的一种“操作功能”,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的心理治疗的局限性,通过人本身内在潜意识的动作或者治疗师的引导参与到整个动作过程中去,从而在其身体、心理以及精神是层面上进行整合,以找到对于某个问题的突破口并进行自我疗愈的效果。所谓舞动治疗课程,则是根据现有的舞动治疗这一体系内所包含的内容和实践经验进行的相对应课程开发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