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的顺应性研究——以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的译本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75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美化自己的精神家园。艺术更深更广的发展就是其中一个标志性元素。戏剧是一门历史悠久的高雅艺术,与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舞台表演,具有双重性的本质。这一独特性决定了戏剧翻译与其他文体的翻译有所不同,对于翻译者来说,戏剧翻译更具挑战性。在翻译戏剧时,既要保证戏剧的文学性,又要兼顾舞台表演的特点。此外,戏剧翻译还要考虑戏剧文化和审美观,甚至有时还要考虑到顺应社会环境、历史渊源、经济方式、宗教信仰等。因此,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动态顺应理论在戏剧翻译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以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动态顺应论为戏剧翻译的理论基础,以《不可儿戏》的具体例证来论述顺应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揭示了戏剧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动态过程。本文主要对The Importanceof Being Earnest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侧重于余光中译本的分析论证。作者从语言的多样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等三个特点着手,从顺应理论的语境顺应、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认知心理等四个方面对“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的译本进行阐述。   本文作者在不同翻译版本的对比研究基础上,结合动态顺应论中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分析了不同版本的翻译,并得出一个结论:在戏剧翻译中,译者不仅要注意语境和语言结构的顺应,同时还要从认知,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非语言层次上的顺应。本文意在用实例验证顺应理论在戏剧翻译这一领域的适用性和重要性,为戏剧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美国二十世纪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1911—1979),一生创作数量不多,却获得过许多重要奖项,如普利策奖(1956),国家图书奖(诗歌)(1970)和国家图书批评家奖(1977)等,还曾于194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对中外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
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是两位可以走到一起进行对话的作家,两人的代表作《汤姆·琼斯》和《红楼梦》都诞生于18世纪中叶,这两部闻名世界的作品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不少因素可以进行
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从另外一种语言借来的词。它既包含着外来语言文化的因素,又带有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因素,是观察和研究语言文化的“极好场所”。   就俄语自身而言,它完全
在莫里森创作的十一部小说中,《家》(2012)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的写作方式,展现了五十年代后期美国黑人的生存境况。与以往莫里森小说沉闷压抑的主题有所不同,《家》
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迄今为止,已经引起了许多语法学家的注意。由于汉语的“会”和日语的“できる”在意义上存在着交集,因此,关于这两个词的对比研究也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