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以徐訏为个案研究1950年左右大陆作家南下香港后所作出的文学选择,以期通过其小说创作来考察政权更迭对一个移民作家的影响,以及在一个迥异的社会环境中,徐訏为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及传递个人化的情绪作出了哪些文学调整,这些调整客观上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文本选取上,本文主要依据徐訏在港的小说,并辅以他在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在互相参照中考察徐訏在港的小说创作情况。在具体的章节设置上,绪论部分简要梳理了对徐訏研究的现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分析徐訏在港的身份困惑及所作出的文学选择,在从他去港前的创作成就中找出可供后续创作的资源之后,通过香港整体社会文化背景与徐訏创作心态之间的悖谬归纳出徐訏在对“外”和对“内”问题上的文学选择,这种选择反映在他在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表达个人心理诉求这两类题材上采取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前一种书写与其前期同类小说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夹杂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表现了他在港身份认同危机;后一种书写延续和深化了其前期创作。第二章从徐訏在港小说中出现的新题材——移民出发,通过移民对香港的排斥、被迫接纳、逐渐认同的心理变化过程来考察徐訏在港寻求身份归属的过程。在具体分析中,发现徐舒通过两组不同的移民书写达到对香港、大陆两种不同社会文化形态批判的目的,从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情感倾向和价值评判实则是他在大陆、香港之间摇摆不定的心理反映,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他在港的身份焦虑。第三章则通过对《时与光》、《江湖行》、《彼岸》等文本的分析,得出徐訏通过对宗教情感、流浪、忏悔的书写,与其前期创作风格保持了一致并进行深化。这三者维系了他在港的心理结构,减少了他在港身份认同危机。同时,它们提升了文本的品格、加深了表达力度,忏悔意识的出现和处理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空白。通过对徐訏在港小说创作的分析,和在论证中所引入的其前期小说和其它文体的创作,本文希望能够还原文学史上一个真实、立体的徐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