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E3连接酶Deltex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虽然绝大多数PTC患者的预后较好,但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不在少数,因此,探索并研究与PTC侵袭转移相关的具体分子机制尤为重要。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细胞内调节蛋白降解等生理功能的重要分子机制。其中,泛素E3连接酶具有识别底物的特异性,在整个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泛素E3连接酶表达和功能的改变能够影响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Deltex(DTX)家族蛋白(DTX1、DTX2、DTX3、DTX3L和DTX4)作为重要的泛素E3连接酶,通过特异性识别底物,调节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从而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过程。目前为止,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发现DTX家族蛋白的异常表达。然而,DTX3在PT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影响和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针对DTX3在PTC侵袭转移中具体作用及下游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方法:1、分析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比较DTX3在人体多种癌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收集114例PT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2cm以外的甲状腺正常组织,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以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TC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DTX3的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DTX3在PTC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培养甲状腺上皮细胞系Nthyori3-1以及PTC细胞系K1和TPC-1,western blot及q RT-PCR检测并比较上述三种细胞中DTX3蛋白及m RNA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核和细胞浆分离提取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DTX3蛋白在K1和TPC-1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通过质粒转染,敲减K1和TPC-1中DTX3基因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上调K1和TPC-1中DTX3基因的表达,分别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分别通过3-(4,5-dimethylthiazol-2-yl)-5-(3-carboxymethoxyphenyl)-2-(4-sulfophenyl)-2H-tetrazolium(MTS)、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Annexin V-PE/7-amino-actinomycin D(7-AAD)双染实验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实验检测DTX3表达改变对PT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3、Western blot检测DTX3表达改变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的E钙粘附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N钙粘附蛋白(N-cadherin)的表达影响,并检测信号分子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AKT,p-AKT)和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来评估DTX3表达改变对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接下来,通过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联合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ry,MS)筛选DTX3的互作蛋白,通过免疫荧光、体内泛素化实验和western blot鉴定DTX3可能的泛素化底物。结果:1、检索并比较TCGA数据库的结果表明,DTX3在人体多种原发癌症中呈现低表达,在甲状腺癌中的低表达尤为显著(p<0.05)。Western blot和q RTPCR结果显示PTC组织中DTX3蛋白及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且其在PTC中的低表达与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2、Western blot和q RT-PCR结果显示,与Nthy-ori3-1相比,PTC细胞K1和TPC-1中DTX3蛋白及m 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核和细胞浆分离提取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DTX3蛋白在K1和TPC-1细胞主要表达定位于细胞核。Western blot和q RT-PCR结果提示:与空白对照组(con)和敲减空载体组(neg-sh RNA)相比,敲减组(DTX3-sh RNA)中DTX3蛋白及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con组和neg-sh RNA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和过表达空载体组(neg-vector)相比,过表达组(DTX3-c DNA)中DTX3蛋白及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con组和neg-vector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结果提示DTX3能够抑制PTC细胞的迁移能力:DTX3-c D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划痕后平均细胞迁移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neg-vector组及con组(p<0.05),而con组和neg-vec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X3-sh R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划痕后平均细胞迁移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neg-sh RNA组及con组(p<0.05),而con组和neg-sh RN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表明DTX3会减弱PTC细胞的侵袭能力:DTX3-c D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平均侵袭细胞数明显少于neg-vector组及con组(p<0.05),而con组和neg-vec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X3-sh R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平均侵袭细胞数明显多于neg-sh RNA组及con组(p<0.05),而con组和neg-sh RN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S实验、Annexin V-PE/7-AAD双染实验及PI染色实验结果显示DTX3对PTC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p>0.05)。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DTX3会干扰PTC细胞发生EMT过程:DTX3-c D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egvector组及con组(p<0.05);DTX3-c D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eg-vector组及con组(p<0.05);K1和TPC-1细胞中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con、neg-vector及DTX3-c DNA三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DTX3-sh R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eg-sh RNA组及con组(p<0.05);DTX3-sh R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eg-sh RNA组及con组(p<0.05);K1和TPC-1细胞中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con、neg-sh RNA及DTX3-sh RNA三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western blot结果表明DTX3对AKT信号通路有调控作用:DTX3-c D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eg-vector组及con组(p<0.05);而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con、neg-vector及DTX3-c DNA三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DTX3-sh RNA组中K1和TPC-1细胞的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eg-sh RNA组及con组(p<0.05);而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con、negsh RNA及DTX3-sh RNA三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IP-MS实验中共鉴定出46个可能与DTX3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经过进一步Co-IP实验检测,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5(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protein 5,XRCC5)和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复合物组装因子5(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complex assembly factor 5,NDUFAF5)证实为DTX3的互作蛋白。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DTX3与XRCC5在K1和TPC-1细胞核内存在蛋白表达的共定位。体内泛素化实验结果表明,DTX3-c DNA组中K1和TPC-1细胞内发生泛素化的XRCC5要明显高于neg-vector组(p<0.05),说明DTX3能够促进XRCC5发生泛素化。结论:1、DTX3的蛋白和m RNA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并且与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DTX3能够明显抑制PT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说明DTX3在抑制PTC发生侵袭转移的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3、DTX3可能通过促进XRCC5发生泛素化、减弱AKT信号通路传导和抑制EMT过程的发生,以发挥对PTC迁移和侵袭能力的限制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手术治疗仅能修复组织缺损,但是对于神经功能的修复效果不佳。而细胞治疗既能够修复组织缺损又能进行神经元重建。我们课题组前期实验在NTDs大鼠的胚胎中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发现定植于缺损部位的BMSCs中有约20%分化
目的: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亚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肉和皮肤的损害。DM患者的肌肉区域的毛细血管通常表现为坏死、缺血和微梗死,进而导致肌肉纤维损伤。肌肉活检显示,CD4+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浸润性炎症细胞主要存在于DM患者的血管周围和肌束膜区域。2017年,Deepak A.Rao等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液中首次发现了一种新型CD4+T细胞亚群
目的:脑胶质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脑内原发性肿瘤,预后不良,精准的术前分级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前提,是最佳预后的保障。MR检查技术是胶质瘤术前评估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探讨基于常规MR序列的定性分析、基于多模态MR序列的定量分析以及基于3D分割技术的多模态MR影像组学分析在脑胶质瘤术前病理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对于肿瘤增殖活性的预测能力。研究方法:跟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疑似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增强
目的:先天性梗阻性肾病(Congenital obstructive nephropathy,CON)是儿童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肾移植的第二位原因,其典型病理改变为肾间质纤维化。在CON的众多病因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现有研究表明手术解除梗阻后并不能完全逆转梗阻后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先天性肾单位数目的减少会阻碍梗阻性肾损伤的恢复,并进一步导致额外的肾单位
目的:基于常规CT图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衰减——脂肪衰减指数(FAI)可以检测到冠状动脉炎症的存在。但常规CT在检测物质密度差异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能谱CT能够改善鉴别物质密度差异的能力。另一方面,目前有关PCAT衰减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PCAT衰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罪犯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有关PCAT衰减与不同钙化程度斑块类型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比较缺乏。此外,目前关于PCAT
目的:胰腺癌是消化道中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胰腺导管腺癌。根据美国癌症协会2020年数据显示,胰腺癌为男性新增癌症患者的第十位病因,在女性新增癌症患者中为第九位病因。胰腺癌仍是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四位,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9%。在中国,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是所有癌症类型中最低的,约为7.2%。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超重、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糖
目的:脑血管病是现阶段全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寿命的常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患病人数约为脑血管病患者总数的80%,其病理机制可能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受阻,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坏死、水肿等,影响正常的神经功能。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死率高,致残率更高,该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迄今为止,国际上唯一公认的
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疾病,也是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人员对其展开深入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该病的发病机理。文献报道,子痫前期是胎盘缺血性疾病,是由于子宫-胎盘血液循环障碍和胎盘功能缺陷,导致持续性胎盘缺血缺氧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引发母体各种疾病表现[1]。在该病发生前期,细胞浸润程度会对其产生影响,子宫螺旋小动脉
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妇科癌症之一,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类型包括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粘液性腺癌、混合型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其中以子宫内膜样腺癌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其他辅助治疗。随着子宫内膜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药物
目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发达国家更为常见。据WHO统计,目前全球患有哮喘的人数约为3.34亿,随着哮喘发病率的逐年攀升,推测截止至2025年底全球哮喘人数将上升至4亿。哮喘也是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在儿童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中,它位居全球前20位。因此,哮喘给全球健康和经济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哮喘是以持续存在的气道慢性炎症、气道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