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脾虚症专门是指消化系统功能低下的状态,临床上可见食少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症状。从近年来的文献可以看出,更多的研究倾向于脾虚证发病与胃肠激素分泌密切相关,在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下表现出一系列胃肠方面的症状。本文在综述了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对脾虚证的认识和发展,以及近年来推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概况的基础上,开展一指禅推法调节脾虚新西兰兔胃肠激素功能的研究。目的:本课题拟采用苦寒泻下法制备新西兰兔脾虚动物模型,观察不同频率段下一指禅推法对模型新西兰兔血清生化及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为今后探究一指禅频率与补泻的量效关系,同时为阐明一指禅手法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普通级新西兰兔50只,体重1.5-2.5Kg,雌雄各半,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性喂养7天,随机抽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K组),其余40只造脾虚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5组,随机从中抽取1组作为模型对照组(P组)。剩余4组分为A、B、C、D组,做一指禅推法干预,剩余2只备用做手法练习。采用大黄、番泻叶、芒硝制备苦寒泻下法脾虚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以频率处于50-100、101-150、151-200、201-250(次/分)的4个频率段一指禅推法对A、B、C、D组实施手法干预,K、P组不做干预。根据《实验针灸学》有关取穴方法取中脘、天枢穴。治疗共10天,结束后观察模型动物一般情况,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血清生化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血中胃泌素含量。结果:1.各模型组在造模后均出现体重下降、食量减轻等表现(P<0.05)。手法治疗结束后,各治疗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以频率处于101-150次/分的B组体重改变最明显。A、B组改善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频率处于201-250次/分的D组改变与模型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手法干预后,各组行为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B组恢复速度较快,与P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随着频率远离B组,改善程度逐渐下降,与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未见明显改善,且存在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模型组在造模后血清生化指标均出现显著的改变(P<0.05)。手法治疗结束后,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均趋向于恢复。K离子在干预后表现出组间差异,A组段到B组段回复速度逐渐加快,其中以频率处于101-150次/分的B组改善最明显(P<0.05)。而B组到C组则趋向于下降态势,C组到D组改善水平进一步降低,其中D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Na、Cl离子手法治疗后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4.造模后各模型组GAS相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改变(P<0.01)。手法治疗后各组GAS均趋向于恢复,表现与血清K离子大致一致。其中高频率段D组在治疗后反而继续上升,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证实了采用三阶段苦寒泻下法制备的动物模型能够成功反映脾虚证的临床症状规律,使该类造模方法更为完善。2.一指禅推法对家兔血清Na、Cl离子影响不显著,认为手法力学水平的干预对新西兰兔的内环境稳态影响不显著,认为一指禅推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同时提示动物自身存在内环境稳态的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愈倾向。3.综合各干预组行为学及血清GAS、血清K离子水平改善程度,认为本实验手法最佳频率段应在101次/分到150次/分之间(B组),A、C同样具有一定手法干预价值。认为201-250次/分(D组)频率段手法对脾虚症状改善不明显。提示一指禅推法对新西兰兔的脾虚症状可能存在最佳干预频率值,将有待后续试验进一步验证。